[1] 朱家骏,宋光宇,等.闽南音乐与工艺美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401.
[2] 卧云楼主人.民国永春县志: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30:96.
[3] 本书编写组.福建风物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97-298.
[4]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泉州漆线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64.
[5] 伍英.中国古代石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11.
[6] 赵洋.永春漆篮技艺考察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装饰,2013(11):119-122.
[7] 陈娟英.闽南民间工艺美术[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9:45.
[8] 梁天成,永春县志编纂委员会.永春县志[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0:12.
[9] 黄仲昭,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八闽通志: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65.
[10] 潘珍珍.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98-103.
[11] 李新珂.镇平玉雕“口诀心法”中的语言特质与审美情趣探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85-92.
[12] 四库馆臣.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第2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6:877.
[13]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7.
[14]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17.
[15] 朱宁虹.美术工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55.
[16] 叶春生,施爱东,等.广东民俗大典[M].2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9.
[17] 杨寅秋,王磊.非遗保护视角下皖北高粱秸秆编织工艺与传承路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4,38(4):110-113.
[18] 王永杰,李刚.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和保护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23,40(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