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裴萱.从"美的规训"到"美的盛典":1980年代美学话语的谱系转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07.
|
[2] |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18.
|
[3] |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3):39.
|
[4] |
鲍姆嘉通.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21.
|
[5] |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8.
|
[6] |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
|
[7] |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4.
|
[8] |
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45.
|
[9] |
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44.
|
[10] |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
[11] |
杭之.一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1.
|
[12] |
李小兵.我在,我思:世纪之交的文化与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4.
|
[13] |
陈立旭.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审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3):51.
|
[14] |
于坚.尚义街六号[J].诗刊,1986(11):6.
|
[15] |
施叔青.陆文夫的心中园林[J].人民文学,1988(3):125.
|
[16] |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06-108.
|
[17] |
王朔.无知者无畏[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21-23.
|
[18] |
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406.
|
[19]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9.
|
[20] |
王一川.从哲学思辨到文学阐释——我在美学热潮中的经历片段[J].中文自学指导,1996(6):2.
|
[21] |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