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4(8):21.
|
[2] |
伊斯拉姆.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重塑过去,影响未来[M].柏林: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17.
|
[3] |
张春海.探究楼兰道的具体路线和历史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20(02).
|
[4] |
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丝绸之路,2016(24):10.
|
[5] |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3.
|
[6] |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97.
|
[7] |
冯卓慧.汉代民事经济法律制度研究:汉简、律令、文献所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34-135.
|
[8] |
陈伟.谈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EB/OL].(2013-08-01)[2022-10-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801/c40531-22402943.html.
|
[9] |
杨雪,刘瑜.从毬路纹管窥丝绸之路中外纺织服饰文化交流[J].丝绸,2019(9):1.
|
[10] |
冯文博.丝绸之路图案艺术的演变研究[J].西北民族论丛,2019(1):218.
|
[11] |
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J].国际贸易,2014(8):16.
|
[12] |
朱国祥.从梵语借词看"丝绸之路"印度文化对回鹘文化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9(8):165.
|
[13] |
张德芳.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对丝绸之路交通体系的支撑[J].甘肃社会科学,2015(2):17.
|
[14] |
陈霞.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新疆历史的影响[J].西域研究,2013(3):10.
|
[15] |
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7.
|
[16] |
冯天瑜.开辟"丝绸之路"的三大动力源[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07.
|
[17] |
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J].南京社会科学,2017(3):144.
|
[18] |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133.
|
[19] |
林梅村.《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J].文物,2013(9):64.
|
[20] |
高荣."商性"相通:汉唐间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贸易[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0):6.
|
[21] |
张清俐.考古揭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0-28(02).
|
[22] |
石云涛.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中外交流途径[J].人文丛刊,2016(9):293.
|
[23] |
姜国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9.
|
[24] |
许正.汉代"丝绸之路"战略与"东北亚大陆"秩序的塑造[J].学术界,2015(1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