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5-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 陈辉,陈力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7):58.
[4] 黄仁国.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8):9.
[5] 邢丽菊.全球文明倡议引领人类和平发展[J].当代世界,2023(4):48.
[6] 许利平.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理论、现实与人文交流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5.
[7] 刘宝存,傅淳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现状、问题与出路[J].大学教育科学,2018(5):61.
[8] 赵可金."软战"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J].美国研究,2020(3):9.
[9] 钟秉枢.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体育外交战略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2):15.
[10] 钟秉枢,张建会,刘兰.冬奥外交: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赓续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9):5.
[11] 王晓玲."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人文交流思路的转换[J].现代国际关系,2015(5):48.
[12] 张全生,郭卫东.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4.
[13] 庄礼伟.中国式"人文交流"能否有效实现"民心相通"?[J].东南亚研究,2017(6):67.
[14] 房乐宪.当前欧盟文化外交战略构想及其对中欧关系的政策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3(12):47.
[15] 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3):26.
[16] 李建军,孙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
[17] 李熙玉.韩中公共外交与人文纽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28.
[18] 丑则静,李青."锐实力"是对中国的歪曲解读[J].红旗文稿,2019(10):36.
[19] 丁俊,陈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述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5):29.
[20] 邵新盈.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J].当代世界,2023(5):62.
[21] 吕晓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3(1):44.
[22] 王昆.国内外学界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进展及评析[J].新疆社会科学,2020(4):49.
[23] 赵可金.民相亲,心相通:习近平民间外交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美国研究,2021(5):9.
[24] 崔世安.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J].当代世界,2019(5):10.
[25] 吴海江,徐伟轩.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时代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3):7.
[26] 马立志.深入把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内涵[J].理论探索,2021(4):46.
[27] 阮宗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历史赢得未来[J].国际问题研究,2015(2):30.
[28] 包美霞,薛广洲.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丰富[J].红旗文稿,2019(11):34.
[29] 邢丽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J].东北亚论坛,2018(6):3.
[30] 吴俊.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落地生根的社会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88.
[31] 高翔.揭示文明兴衰规律擘画文明发展路径: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意涵与实践价值[J].当代世界,2023(4):9.
[32] 张建会.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1):60.
[33] 刘震,刘桂海.中外体育人文交流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2(8):35.
[34] 张毓强,庞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J].现代传播,2021(7):40.
[35] 邢丽菊,赵婧.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1(3):111.
[36] 杨威.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若干核心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5):11.
[37] 梁砾文,王雪梅.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建构[J].当代传播,2017(4):49.
[38] 马晓乐,宁继鸣.孔子学院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5(8):173.
[39] 罗林,邵玉琢."一带一路"视域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大国学科体系建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79.
[40] 徐秀军.金砖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作用、挑战及对策[J].当代世界,2018(8):26.
[41] 王维伟,薛锦.金砖国家人文交流:进展、挑战与未来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23(3):23.
[42] 沈陈,徐秀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金砖国家合作:挑战、机遇与应对[J].当代世界,2020(12):65.
[43] 丁纯,纪昊楠.中欧关系7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6):134.
[44] 林迎娟.欧盟文化外交实践及其启示[J].学术探索,2022(2):51.
[45] 刘作奎.大变局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20(2):65.
[46] 刘长敏.新时期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以中美关系为例[J].教学与研究,2015(5):24.
[47] 信强,陈宸."中国威胁新叙事"及对中美人文交流的影响:以特朗普时期为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23.
[48] 潘亚玲.战略竞争背景下如何稳定中美关系:地方人文交流视角[J].国际展望,2018(6):40.
[49] 江时学."一带一路"延伸推动中拉合作进入新阶段[J].当代世界,20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