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英剑.赛珍珠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4.
|
[2] |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0-12.
|
[3] |
钟明国.赛珍珠《水浒传》译本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4):60.
|
[4] |
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122.
|
[5] |
张志强.后殖民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J].中国翻译, 2010(2):44.
|
[6] |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7] |
钟再强.试析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史上的几次重要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49.
|
[8] |
唐艳芳.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J].外语研究, 2009(2):77.
|
[9] |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10] |
涂兵兰.中西翻译伦理差异之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68.
|
[11] |
孙建成.《水浒传》英译的语言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2] |
董琇.中国传统哲学对赛珍珠翻译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03.
|
[13] |
张静.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翻译行为:赛珍珠个案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 2011(2):51.
|
[14] |
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15] |
BUCK P S.All men are brothers[M].New York:The John Day,1933.
|
[16] |
陈静.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188.
|
[17] |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3.
|
[18] |
孙建成,温秀颖,王俊义.从《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交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5):52.
|
[19] |
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
[20] |
李林波.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