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选译[M].陆岩司,程秀龙,吕福利,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199.
|
[2] |
黄若愚,赵慧.山西平遥堡寨式聚落的地方遗风[J].山西档案,2016(4):27.
|
[3] |
尹畊.乡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4.
|
[4]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43.
|
[5] |
楼庆西.千门之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98.
|
[6] |
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J].建筑学报,1996(4):53.
|
[7] |
李昕泽.里坊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152.
|
[8] |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
[9] |
崔统华.草庐经略注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228-229.
|
[10] |
王夷典.平遥县志[M].康熙四十六年八卷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
[11] |
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刘淑梅,马千里,译.王昀,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0.
|
[12] |
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8.
|
[13] |
缪军.形式与意义:建筑作为表意符号[J].世界建筑,2002(11):66.
|
[14]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新注[M].殷义祥,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1.
|
[15] |
王绚,侯鑫.读解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精神防卫意义[J].建筑与文化,2014(1):81.
|
[16] |
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
[17] |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103.
|
[18] |
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