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传利.陈启天“新法家”思想源起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4):126-130.
|
| [2] |
李艳红.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18.
|
| [3] |
李献礼.中国青年党的抗战建国思想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07.
|
| [4] |
本刊特别启事[J].民声周报,1932(19):1.
|
| [5] |
王造时.我们如何反抗日本[J].民声周报,1931(1):3-5.
|
| [6] |
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 [7] |
刘天予.请顾维钧小心点[J].民声周报,1931(12):4-5.
|
| [8] |
张宪文,庞绍堂,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卷):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年9月—1937年6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
|
| [9] |
张公表.如何救亡[J].民声周报,1932(16):6-7.
|
| [10] |
舜生.问题在内而不在外[J].民声周报,1932(15):1-2.
|
| [11] |
刘天予.全国同胞应怎样抵抗残暴的日本[J].民声周报,1931(1):5-6.
|
| [12] |
胡哲敷.内战与外战[J].民声周报,1932(16):3-4.
|
| [13] |
诸青来.真正举国一致[J].民声周报,1931(1):3.
|
| [14] |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亲历记[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1.
|
| [15] |
陈启天.对外与对内[J].民声周报,1931(13):2-3.
|
| [16] |
左舜生.且看今后的国民党[J].民声周报,1931(4):2-4.
|
| [17] |
王造时.对国民党统一会议的要求[J].民声周报,1931(4):4-5.
|
| [18] |
陈启天.怎样才能实现全国和平统一?[J].民声周报,1931(4):1-2.
|
| [19] |
陈启天.我们主张对日作战的理由[J].民声周报,1931(2):3-5.
|
| [20] |
舜生.忍痛含泪祝国庆[J].民声周报,1931(2):1.
|
| [21] |
唐剑平.御侮与自反[J].民声周报,1931(13):10-11.
|
| [22] |
刘天予.团结同志与团结国民[J].民声周报,1931(3):2-3.
|
| [23] |
刘仲平.提高民权的具体办法[J].民声周报,1931(4):5.
|
| [24] |
中央大学为“九二八”运动告全国书[J].民声周报,1931(2):10.
|
| [25] |
刘天予.什么是目前所需要的救国政府?[J].民声周报,1931(4):6-8.
|
| [26] |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九一八后对日外交之经过[M] //杨奎松.抗日战争战时报告初编:“九一八”之二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10.
|
| [27] |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M]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8.
|
| [28] |
启天.日本吞并东北的伎俩[J].民声周报,1931(1):2.
|
| [29] |
社评: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N].大公报(天津),1931-09-20(03).
|
| [30] |
余家菊.打倒待亡主义[J].民声周报,1931(13):8-10.
|
| [31] |
袁浩风.满洲问题与非战条约[J].民声周报,1931(1):8-9.
|
| [32] |
常乃德.野战抗日:在北平中央公园公开讲演[J].民声周报,1931(4):10-12.
|
| [33] |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 中华书局,1983: 418.
|
| [34] |
刘天予.一个救亡御侮的方案:中[J].民声周报,1931(9):3-7.
|
| [35] |
震冰.东北四省从此完了[J].民声周报,1931(2):1-2.
|
| [36] |
袁青华.我们怎样应付国际调查团[J].民声周报,1931(13):4-5.
|
| [37] |
杨伟.论经济绝交足制日本之死命:一[J].民声周报,1931(10):11-14.
|
| [38] |
陈启天.我们主张对日作战的理由:续前期[J].民声周报,1931(3):3-4.
|
| [39] |
张恪惟.抵抗日货的经济意义[J].民声周报,1931(11):11-12.
|
| [40] |
左舜生.继续上课以后的工作[J].民声周报,1931(2):2.
|
| [41] |
刘天予.评风起云涌的请愿潮[J].民声周报,1931(12):5-6.
|
| [42] |
王恩懋.国难中大学教育应有两大改造[J].民声周报,1931(9):8-10.
|
| [43] |
施莉侠.非战公约与民族自决[J].民声周报,1932(14):6-9.
|
| [44] |
陈启天.为国难告国民[J].民声周报,1931(10):6-8.
|
| [45] |
谢承平.对日作战就是救国教育:上[J].民声周报,1932(14):9-10.
|
| [46] |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M].长沙:岳麓书社,2017:157.
|
| [47] |
喻春梅,郑大华.“九一八” 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以《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月刊,2013(1):71-79.
|
| [48] |
张玮,范瑞.“九·一八” 事变后《大公报》与《申报》关于中日和战问题之讨论[J].历史档案,2007(1): 108-114.
|
| [49] |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43.
|
| [50] |
丁守和,马勇,左玉河,等.抗战时期期刊介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1-753.
|
| [51] |
阿斗.南京政府对于本报的查禁[J].民声周报,1932(23):4.
|
| [52] |
韩续初.中国国家总动员的我见[J].民声周报,1932(15):5-8.
|
| [53] |
本刊同人.我们的主张[J].民声周报,1931(1):1-2.
|
| [54] |
天予.呜呼,所谓“无济于事”的高调![J].民声周报,1931(3):1.
|
| [55] |
周天冲.前方的灾民与后方的灾民[J].民声周报,1932(20):5-6.
|
| [56] |
姜蕴刚.“最后一课”:在北平贝满女子中学讲演[J].民声周报,1932(19):11-12.
|
| [57] |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华书局,2016:70.
|
| [58] |
江西省政府训令:民字第一五八六号令各厅处局会所:查禁民声周报等反动宣传品[N].江西省政府公报,1932-04-20(55).
|
| [59] |
左双文.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