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海军.追随蒲松龄的足迹——《聊斋志异》英译概述[J].外国语文,2009(5):81.
|
[2] |
李海军,熊云凤.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150.
|
[3] |
何劲.从功能理论看译本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
[4] |
卢静.浅论文学翻译与批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3.
|
[5] |
朱瑞君.Herbert Allen Giles' Rendition of LiaoZhai Tales-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
[6] |
朱瑞君.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2.
|
[7] |
杨国强.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评英译本《聊斋志异选》[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6.
|
[8] |
崔瑶.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
[9] |
晏开维.On Herbert Allen Giles Translation of Liaozhaizhiyi[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
[10] |
席惠莉.从文化视角看《聊斋志异》三个英文译本[D].成都:四川大学,2007.
|
[11] |
曾婳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翟理斯对《聊斋志异》的重写[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
[12] |
曾婳颖.《聊斋志异》还是《来自一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78.
|
[13] |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
[14] |
孙轶旻.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文[J].明清小说研究,2007(2):228.
|
[15] |
余苏凌.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的道德和诗学取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66.
|
[16] |
余欢.从动态顺应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析《聊斋志异》主要的三个英译本[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
[17] |
龙春芳,熊欣.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看《聊斋志异》两种英译本[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8.
|
[18] |
王兆祥.翟理斯与英译聊斋志异[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2003:6.
|
[19] |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3):72.
|
[20] |
阎峰.25年(1980-2004)来蒲松龄研究简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
[21] |
李海军,劲松.翟理斯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