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责的演进过程与结构要素探析

王天笑 邓静静

引用本文: 王天笑, 邓静静. 网络问责的演进过程与结构要素探析[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2): 54-61. doi: 10.12186/2021.02.007

网络问责的演进过程与结构要素探析

    作者简介: 王天笑(1981-),男,河南省郸城县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社会治理;邓静静(1993-),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ZZ00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8-ZZJH-606)

  • 中图分类号: D63

Analysis on the deductive process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of network accountability

  • Received Date: 2021-02-05

    CLC number: D63

  • 摘要: 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的背景下,网络问责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新时代扩大公民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推进民主政治的重要助推力量。作为一种全新的问责范式,网络问责在特性、触发模式、演变过程、结构要素等方面均不同于传统的问责模式。网络问责具有明显的平等、开放、交互、便捷等特性,其演绎进程主要表现为问责问题的曝光、问责信息的积聚、舆论压力汇聚、形成问责结果等阶段,其结构要素可以分解为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客体要素、助推要素、保障要素等。对网络问责演绎进程与结构要素的精准把握,有利于构建网络问责的优化机制,推动网络问责的健康发展。
    1.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2-04].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2. [2]

      周亚越.中国公民网络问责的现实基础追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

    3. [3]

      邓蓉敬.网络舆论与问责公正:网络舆论引发的行政问责现象探讨[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5):44.

    4. [4]

      司林波.网络问责的理论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29.

    5. [5]

      宋涛.问责机制与网络问责创新内涵的实证检验[J].中国行政管理,2013(9):25.

    6. [6]

      刘力锐.网络问责中的抗争表演与法律反制:一种抗争政治学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2.

    7. [7]

      肖滨.网络问政如何建构问责:基于对广东河源市网络问政的分析[J].学术研究,2012(12):42.

    8. [8]

      王敏.从网络问责的特征与过程看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188.

    9. [9]

      王慧敏,杨文华.网络问责的暴力化倾向及其矫正[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136.

    10. [10]

      谷茵.网络问责:异体行政问责的有效途径[J].电子政务,2010(10):61.

    11. [11]

      佟林杰,孟卫东.网络问责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13(3):16.

    12. [12]

      冯勇.网络问责的负面效应及防控路径[J].领导科学,2014(14):60.

    13. [13]

      丁宇,姜丹.公民网络问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困境及其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50.

    14. [14]

      韩志明.公民问责:概念建构、机制缺失和治理途径[J].探索,2010(1):62.

    15. [15]

      杨鹏.公共舆论时代的问责革命[J]. 南风窗,2005(24):60.

    16. [16]

      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87.

    17. [17]

      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1.

    18. [18]

      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陈振明,朱芳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34.

    19. [19]

      韦伯.经济与社会:下[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4.

    20. [20]

      冯英.论网络舆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

    21. [21]

      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4.

    22. [22]

      赵万里,王菲.网络事件、网络话语与公共领域的重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2.

    23. [23]

      曹卫东.哈贝马斯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46.

    1. [1]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1554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1-02-0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网络问责的演进过程与结构要素探析

    作者简介:王天笑(1981-),男,河南省郸城县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社会治理;邓静静(1993-),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 郑州轻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ZZ00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8-ZZJH-606)

摘要: 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的背景下,网络问责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新时代扩大公民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推进民主政治的重要助推力量。作为一种全新的问责范式,网络问责在特性、触发模式、演变过程、结构要素等方面均不同于传统的问责模式。网络问责具有明显的平等、开放、交互、便捷等特性,其演绎进程主要表现为问责问题的曝光、问责信息的积聚、舆论压力汇聚、形成问责结果等阶段,其结构要素可以分解为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客体要素、助推要素、保障要素等。对网络问责演绎进程与结构要素的精准把握,有利于构建网络问责的优化机制,推动网络问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