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姜国峰 刘明菊

引用本文: 姜国峰, 刘明菊. 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73-79,94. doi: 10.12186/2024.02.009

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姜国峰(1980-),男,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河南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软实力;刘明菊(1989-),女,河南省叶县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2021JKZD1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BKS128)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1-JCZD-09)

  • 中图分类号: G125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Central Asia under the context of people-to-people bond

  • Received Date: 2024-01-08

    CLC number: G125

  • 摘要: 中国与中亚各国唇齿相依,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中华文化对中亚地区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文化助力了地区文明进步,科技文化便利了地区生产生活,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印记了文化交融,现代影视满足了人民精神需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以来,中亚各国积极响应,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文化以新的姿态传播至中亚地区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但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面临宗教信仰不一、西方污名抹黑、文化品牌影响力不强等主要困境,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互尊互爱化解民族宗教矛盾、以睦邻友好瓦解“中国威胁论”、提升中华文化品牌塑造力等方面着手,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1. [1]

      [ZK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12-13.

    2. [2]

      朱熹.周易本义[M].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104.

    3. [3]

      董广辉,杨谊时,韩建业,等.农作物传播视角下的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5):530-543.

    4.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5]

      黄妍.我国古代人工冶铁技术发展[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23(1):156.

    6. [6]

      姜茂发,车传仁.中华铁冶志[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146.

    7. [7]

      桂翔.文化交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0.

    8. [8]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胡笳声,今朝谱新曲[EB/OL].(2021-10-26)[2023-12- 01].https://m.thepaper.cn/baijiaohao_15073029.

    9. [9]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840.

    10. [10]

      米海萍.西王母神话西传蠡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21,47(1):93-100.

    11. [11]

      田文林,左茜颖,任秀娟.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6):247-249.

    12. [12]

      邓昌豫,卜祥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效路径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4):1-12.

    13. [13]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DB/OL].(2019-05-15)[2023-12-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5/15/c_1124497022.htm.

    14. [1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 [1]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2. [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3. [3]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6216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01-08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姜国峰(1980-),男,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河南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软实力;刘明菊(1989-),女,河南省叶县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2021JKZD1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9BKS128)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1-JCZD-09)

摘要: 中国与中亚各国唇齿相依,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中华文化对中亚地区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文化助力了地区文明进步,科技文化便利了地区生产生活,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印记了文化交融,现代影视满足了人民精神需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以来,中亚各国积极响应,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文化以新的姿态传播至中亚地区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但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面临宗教信仰不一、西方污名抹黑、文化品牌影响力不强等主要困境,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互尊互爱化解民族宗教矛盾、以睦邻友好瓦解“中国威胁论”、提升中华文化品牌塑造力等方面着手,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