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格物观赋能登封窑陶瓷艺术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鲁鸿英

引用本文: 鲁鸿英. 宋画格物观赋能登封窑陶瓷艺术发展创新策略研究[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6): 48-54. doi: 10.12186/2025.06.006

宋画格物观赋能登封窑陶瓷艺术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鲁鸿英(1982—),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实践。
  • 基金项目: 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课题(2023-B010)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Y5055)

  • 中图分类号: J527

Study on the Ge-Wu perspective in Song painting empower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Dengfeng Ware ceramic art

  • Received Date: 2024-09-06

    CLC number: J527

  • 摘要: 河南登封窑曾被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其凭借独特的工艺技术闻名。宋画格物观以其细心精审物象和“格物致知”的审美风尚,深刻影响了古代登封窑陶瓷创作。通过对宋画格物观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古代登封窑陶瓷色值图像数据采集对比与可视化分析,发现:宋画格物观对登封窑陶瓷的创作思维、造型和色彩表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登封窑陶瓷艺术发展,对推动中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型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1]

      杨远,张利利.设计驱动理论视域下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和机制保障[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77-84.

    2. [2]

      周海涛.浅析当代工笔花鸟画对宋人花鸟画的继承与发展[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3. [3]

      马焯文.宋人“格物致知”思想观照下的当代工笔花鸟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4. [4]

      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宋代画论[M].南京: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99.

    5. [5]

      叶佩兰.中国彩瓷的成长发育期:宋代[J].艺术与投资,2007(4):3.

    6. [6]

      赵会军.试论登封窑[J].中原文物,2011(4):80-83,115
      -116.

    7. [7]

      李可可.“格物”:两宋时期折枝花鸟画色彩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3.

    1. [1]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2. [2]

      郭瑞萍付佳伟 . “第二个结合”:人民至上思想的“魂脉”与“根脉”.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1-7. doi: 10.12186/2025.05.001

    3. [3]

      吴兴玺曲爱洁 . 活态传承视域下敦煌艺术NFT数字藏品设计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05-114. doi: 10.12186/2025.02.014

    4. [4]

      郭风英杨秋实 .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0-97. doi: 10.12186/2025.02.012

    5. [5]

      周晓东范文源 . 高管激励促进企业创新了吗?——基于风险承担水平的再检验.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25-32. doi: 10.12186/2025.02.004

    6. [6]

      汪金英张远彤宁亚丽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挑战与应对.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51-58,74. doi: 10.12186/2025.05.007

    7. [7]

      苏晔张亚茹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探赜.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68-74. doi: 10.12186/2025.05.009

    8. [8]

      寇鸿顺刘伟 .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及其当代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6): 22-30. doi: 10.12186/2025.06.003

    9. [9]

      安慧王晓娅 . 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场景应用与企业价值创新——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69-77. doi: 10.12186/2025.01.009

    10. [10]

      唐晔耿菲遥 . 从《清明上河图》看中国传统城市经济.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33-38. doi: 10.12186/2025.01.005

    11. [11]

      程丽君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26-32. doi: 10.12186/2025.01.004

    12. [12]

      李佳怡贠佳可 . 历史·理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9-14,23. doi: 10.12186/2025.04.002

    13. [13]

      汪晓东吴雨泽邢鑫 . 文化自信视域下永春龙水漆篮装饰文化意蕴探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8-104. doi: 10.12186/2025.02.013

    14. [14]

      张超李静雯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河题材纪录片的记忆书写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26-33. doi: 10.12186/2025.05.004

    15. [15]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16. [16]

      万璐鸣 . 马克思的道德观何以可能——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43-50. doi: 10.12186/2025.05.006

    17. [17]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18. [18]

      吕晓洁 . 嵩阳书院与儒家文化精神的重构、 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29-35,83. doi: 10.12186/2025.03.004

    19. [19]

      杨晓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50-57. doi: 10.12186/2025.04.007

    20. [20]

      王明春张峰玮 .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个着力”的历史递嬗、价值指归与践行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25. doi: 10.12186/2025.01.00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0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09-06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宋画格物观赋能登封窑陶瓷艺术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鲁鸿英(1982—),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实践。
  • 郑州西亚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
基金项目:  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课题(2023-B01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Y5055)

摘要: 河南登封窑曾被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其凭借独特的工艺技术闻名。宋画格物观以其细心精审物象和“格物致知”的审美风尚,深刻影响了古代登封窑陶瓷创作。通过对宋画格物观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古代登封窑陶瓷色值图像数据采集对比与可视化分析,发现:宋画格物观对登封窑陶瓷的创作思维、造型和色彩表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赋能登封窑陶瓷艺术发展,对推动中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型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