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

朱荣英

引用本文: 朱荣英.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1): 3-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01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

  •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KJ-01-2014)

  • 中图分类号: A811

  • Received Date: 2014-01-04
    Available Online: 2014-02-15

    CLC number: A811

  • 摘要: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1. [1]

      欧阳谦.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政治图景——一种多元主义政治的哲学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2(3):1.

    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3. [3]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413.

    4. [4]

      朱荣英.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后学困厄"及其实践超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

    5. [5]

      糜海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进展[J].理论视野,2012(7):22.

    1. [1]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2. [2]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3. [3]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4. [4]

      饶宝美张乾元 .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6-25. doi: 10.12186/2024.06.003

    5. [5]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6. [6]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7. [7]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4
  • 文章访问数:  1146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4-01-04
  • 刊出日期:  2014-0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

  •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KJ-01-2014)

摘要: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参考文献 (5)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