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情感的创造与心理接受

吴国强

引用本文: 吴国强. 论艺术情感的创造与心理接受[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6): 80-8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6.06.010

论艺术情感的创造与心理接受

  •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2013/01/051);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13-R-25591)

  • 中图分类号: J505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of artistic emotion

  • Received Date: 2016-03-02
    Available Online: 2016-12-15

    CLC number: J505

  • 摘要: 艺术创造的本质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实践体验的精神把握。艺术即直觉,是情感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艺术家具有艺术情感,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普通人也可在内心完成种种未能诉诸物化形式的艺术表达。由此观之,艺术创造与接受具有普遍性。艺术情感来源于创造,艺术作品产生于创造者心中的精神向往。艺术情感创造的意义,正是创造主体把自己无意识的情感提升为自觉的艺术审美情感,从而使这样的情感感染更多的人,引导人们由“是怎样”认识到“应如何”,进而去“怎样做”。艺术情感的创造过程是将无限情感想象倾注于有限物象,使审美情感融入有限物象,从而产生无限审美可能,进而使接受者在审美中获得高度的情感满足。艺术情感的创造源泉是现实存在,其目的是使艺术审美成为人类自觉的情感活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艺术情感的思维方式经历了趋于抽象和偏于具象的反复变迁过程,反映了人类审美取向演变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审美意识和艺术情感创造渐进突变的演化历程。艺术情感是人类普遍的共同需要,其创造必须建立在审美主体普遍的心理通融和接受基础之上。就现代设计艺术而言,艺术情感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产生被人们接受的美感作用力,而不仅仅限于以美的形态愉悦人的感官。
    1. [1]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0.

    2. [2]

      埃德加·卡里特.走向表现主义的美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47.

    3. [3]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
      本刊数字网络传播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网等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其相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62
  • 文章访问数:  115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6-03-02
  • 刊出日期:  2016-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艺术情感的创造与心理接受

  • 南通大学 工业设计系, 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2013/01/051);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13-R-25591)

摘要: 艺术创造的本质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实践体验的精神把握。艺术即直觉,是情感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艺术家具有艺术情感,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普通人也可在内心完成种种未能诉诸物化形式的艺术表达。由此观之,艺术创造与接受具有普遍性。艺术情感来源于创造,艺术作品产生于创造者心中的精神向往。艺术情感创造的意义,正是创造主体把自己无意识的情感提升为自觉的艺术审美情感,从而使这样的情感感染更多的人,引导人们由“是怎样”认识到“应如何”,进而去“怎样做”。艺术情感的创造过程是将无限情感想象倾注于有限物象,使审美情感融入有限物象,从而产生无限审美可能,进而使接受者在审美中获得高度的情感满足。艺术情感的创造源泉是现实存在,其目的是使艺术审美成为人类自觉的情感活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艺术情感的思维方式经历了趋于抽象和偏于具象的反复变迁过程,反映了人类审美取向演变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审美意识和艺术情感创造渐进突变的演化历程。艺术情感是人类普遍的共同需要,其创造必须建立在审美主体普遍的心理通融和接受基础之上。就现代设计艺术而言,艺术情感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产生被人们接受的美感作用力,而不仅仅限于以美的形态愉悦人的感官。


参考文献 (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