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张岱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陈松

引用本文: 陈松. 继承与创新:张岱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3): 19-2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3

继承与创新:张岱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作者简介: 陈松(1987-),男,湖北省恩施市人,黄冈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5102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ZX004);黄冈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启动项目(201827903)

  • 中图分类号: B0-0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Zhang Dainian's view on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 Received Date: 2018-12-04

    CLC number: B0-0

  • 摘要: 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本质规定和研究对象出发去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域,到从基本论域和理论问题入手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域,再到从思想建构和范式转化去展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致思方向,张岱年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与中国哲学的前途关联在一起,又将中国哲学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关联在一起,从而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出现与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重要性,驳斥了中国的复古派和自由派想要让“新唯物论”边缘化的企图。历经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张岱年用独立而彻底的态度开启了一条选择“新唯物论”、评介“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道路,并由此形成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精神实质的个性化理解。
    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 [2]

      汪信砚.范式的追寻: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

    3. [3]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4. [4]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5. [5]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7. [7]

      陈松.哲学或实证科学:论张岱年与叶青的"新唯物论"性质之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5):123.

    8. [8]

      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4-97.

    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2.

    10. [10]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32.

    11. [11]

      陈松.解蔽与重建:论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起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64
  • 文章访问数:  3207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8-12-04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继承与创新:张岱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作者简介:陈松(1987-),男,湖北省恩施市人,黄冈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 1.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 2. 南开大学 哲学院, 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5102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ZX004);黄冈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启动项目(201827903)

摘要: 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本质规定和研究对象出发去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域,到从基本论域和理论问题入手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域,再到从思想建构和范式转化去展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致思方向,张岱年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与中国哲学的前途关联在一起,又将中国哲学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关联在一起,从而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出现与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重要性,驳斥了中国的复古派和自由派想要让“新唯物论”边缘化的企图。历经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张岱年用独立而彻底的态度开启了一条选择“新唯物论”、评介“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道路,并由此形成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精神实质的个性化理解。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