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能减排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李新安 李慧

引用本文: 李新安, 李慧. 基于节能减排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3): 26-3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4

基于节能减排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李新安(1967-),男,河南省济源市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创新;李慧(1995-),女,河南省济源市人,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英国女王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215、U170413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790050);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82400410020);河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A790003,2016-zd-075,2017-ZZJH-026)

  • 中图分类号: F8;F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carbon finance market from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erspective

  • Received Date: 2019-04-09

    CLC number: F8;F4

  • 摘要: 实施节能减排和产业清洁生产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碳金融市场作为控制碳排放的市场化手段,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与推进节能减排等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基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系统剖析碳排放控制与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内在逻辑,在研究探讨碳金融市场节能减排传导机制、交易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应在我国碳金融市场试点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完善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市场激励、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1. [1]

      胡鞍钢,周绍杰. 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14.

    2. [2]

      蔡宇涵. 国内碳交易市场现状及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7(7):5.

    3. [3]

      赵昕,朱连磊,丁黎黎. 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演化博弈均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3):76.

    4. [4]

      郑大宇,郑林琳. 欧盟碳交易运行机制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J]. 低温建筑技术,2017(3):118.

    5. [5]

      姜睿.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及发展策略[J].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17(1):13.

    6. [6]

      佘孝云,何斯征,姚烨彬,等. 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J]. 能源与环境,2017(1):50.

    7. [7]

      李丽,董必俊,李玉坤. 碳金融市场发展与产业升级关系实证分析——基于欧盟碳交易市场[J]. 商业经济研究,2018(13):179.

    8. [8]

      李炫榆. 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福建金融,2017(2):8.

    9. [9]

      IPCC. Climate change: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996-1022.

    10. [10]

      王伟. 我国能源向低碳转型时不我待[N]. 国家电网报,2019-01-03(02)

    11. [11]

      林伯强,李江龙. 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15(9):84.

    12. [12]

      钟世川,毛艳华. 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基于要素分配参数的讨论[J]. 统计研究,2016(9):22.

    13. [13]

      NAM K M,WAUGH C J,PALTSEV S,et al. Climate co-benefits of tigheter SO2 and NOx regulations in China[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6).

    14. [14]

      顾阿伦,吕志强. 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3):37.

    15. [15]

      原嫄,席强敏,李国平. 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多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 地理研究,2016(1):82.

    16. [16]

      李静. 碳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及监管制度改进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7(11):94.

    17. [17]

      ALBERTO M, FRANS P. Carbon trading thickness and market efficiency[J]. Energy Economics,2010(32):1331.

    18. [18]

      HAN Y J,HAN X.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China:an economic analysis[J]. Energy Procedia,2011(5):2278.

    19. [19]

      鲁政委,汤维祺. 碳金融衍生品的意义和发展条件[J]. 金融发展评论,2017(1):42.

    20. [20]

      王冰. 国内外碳交易机制构建的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J]. 对外经贸实务,2016(10):3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69
  • 文章访问数:  2464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9-04-09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基于节能减排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李新安(1967-),男,河南省济源市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创新;李慧(1995-),女,河南省济源市人,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英国女王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 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 2. 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河南 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215、U170413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790050);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82400410020);河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A790003,2016-zd-075,2017-ZZJH-026)

摘要: 实施节能减排和产业清洁生产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碳金融市场作为控制碳排放的市场化手段,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与推进节能减排等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基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系统剖析碳排放控制与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内在逻辑,在研究探讨碳金融市场节能减排传导机制、交易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应在我国碳金融市场试点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完善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市场激励、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