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4):1.
[2] KUMINOFF N V,ALVIN D S,DANIEL A S.Farmland conversion,perceptions and realities[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gricultural Issuer Center Issues Bricf,2001(16):3.
[3] GONG L F,DU,Q Y.A discussion on appraisal index system for sustainable use of cultivated land[J].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csourccs,2002(5):30.
[4] 许秀川,温涛,张卫国.耕地面积、劳动供给、工资水平与城镇化的非线性关系—— 一个理论模型及其门槛面板数据的实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1.
[5] 李魁.东亚工业化、城镇化与耕地总量变化的协动性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86.
[6] 张乐勤,陈发奎.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中国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前景预测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4):1.
[7] 刘旭晔.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20.
[8] 吴玉鸣,冯仁勇.岩溶区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动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广西河池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0(5):985.
[9] 马才学,赵利利,柯新利.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1):71.
[10] 代路,雷国平.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122.
[11] 罗翔,罗静,张路.耕地压力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地理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4):47.
[12] 吕晓,刘新平.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评价研究——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10(8):1538.
[13] 宋成舜,许翠,谈兵,等.基于耦合关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65.
[14] 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69.
[15] 王新越,宋飏,宋斐红,等.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9):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