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卜友常.汉代宗资墓前天禄与辟邪的造型艺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2.
[2] 卜友常.汉代画像石墓与阴阳五行[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8.
[3] 十三经注疏[C].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86.
[4] 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颜昌峣.管子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6:630.
[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司马迁.史记[M].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班固.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9] 上海古籍出版社.纬书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0] 洪兴祖.楚辞补注[M].白化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 宋衷.世本八种[M].秦嘉谟,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 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5.
[14] 萧统.文选[C].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31.
[15]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 杨雄.法言义疏[M].汪容宝,疏.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118.
[17] 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18] 王充.论衡校笺[M].杨宝忠,校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9] 张湛.列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52.
[20] 曹植.曹植集校注[M].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0.
[21] 王嘉.拾遗记[M].萧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38.
[22]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60(2):14.
[23]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4] 芮逸夫.三苗与饕餮[C]//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187-188.
[25]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24.
[26]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册)[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97.
[27] 郑先兴.论汉代的伏羲女娲信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0.
[28] 杨爱国.汉画像石上的接吻图考辨[J].四川文物,1994(4):22.
[29] 班固.汉书(卷30)[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8.
[30] 祝亚平.道教房中源流考[J].现代养生,1994(9):19.
[31]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449,733.
[32] 李昉.太平广记(第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81.
[33] 武利华.汉画像石"秘戏图"研究[C]//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4] 高文.野合图考[J].四川文物,1995(1):19.
[35] 高文.中国画像石全集第7卷·四川汉画像石[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89.
[36] 刘玉生."秘戏"汉画像石管窥[C]//方城汉画.香港:矢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57.
[37] 苏兆庆,张安礼.山东莒县沈刘庄汉画像石墓[J].考古,1988(9):797.
[38] 汤池.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