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
[2] 郭小霞.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特质及国际传播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2):60-65.
[3]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兼析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23(5):188-203,208.
[4] 班晓悦.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01(02).
[5] 姜丽萍.HSK标准教程1[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4.
[6] 王巍.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因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97.
[7]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8] 杨璇,韩佳蓉.多模态视阈下汉语教材中少数民族形象塑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21(1):20-32.
[9] 赵雅文,鲁语涵.中原地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建构逻辑与传播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62-72.
[10] 赵永刚,吴洋洋.中华水文化在江河诗词中的跨语言呈现策略探析:以黄河古诗词的英译为例[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102-108.
[11] 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5.
[12] 李泉,孙莹.中国文化教学新思路:内容当地化、方法故事化[J].语言文字应用,2023(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