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仕勇.我国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理分析[J].探索,2016(6):173.
[2] 叶虎.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论析[J].现代传播,2016(7):62.
[3] 魏明.传播主体多元化与网络流行语的话语权力实践[J].江汉论坛,2022(6):129.
[4] 刘雅静."葛优躺"背后的退缩型主体:"丧文化"解读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8(4):76.
[5] 季为民.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J].人民论坛,2022(8):28.
[6] 杨伊昕,王阳洋.网络流行语中民众网络话语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9):274.
[7] 唐铮,丁振球.认同与宣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与引导建议[J].编辑之友,2022(2):84.
[8] 何天雄.从网络流行语看"00后"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其启示[J].北京青年研究,2021(2):48.
[9] 童清艳,刘璐.网络流行语的"匿名群体驱动"研究:2004-2019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三维结构框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20.
[10] 郭亮,王永贵.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03.
[11] 韩鑫月.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应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41.
[12] 郑文杰,唐文怡.消费社会理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动因研究[J].东南传播,2022(3):92.
[13] 胡杨子.网络流行语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其治理[J].理论观察,2018(7):35.
[14] 金锐,安晶丹."介入"主旋律的亚文化:青年网络流行语[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3):49.
[15] 马丽晨,张雨童,张雍.网络流行语的"圈层化"传播研究:以高校青年为研究主体[J].高校辅导员,2021(3):53.
[16] 刘小源,梁罡.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价值、挑战和实现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21.
[17] 朱英,刘春雁.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