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10.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张晓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基于陕北公学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2020(6):5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5] 张腾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 宋彦璋,秦位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运用与发展[J].求索,2009(11):103.
[7]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0.
[8]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65-68.
[9] 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M].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
[11] 李红岩.中国近代史学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
[12] 陈鑫.理论、历史、现实:准备把握"两个结合"的三重维度[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19-26.
[13] 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
[14] 许纪霖.从疑到信: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J].天津社会科学,2020(5):129-130.
[15] 许纪霖.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9):131.
[16]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969.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册[M](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0.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1.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
[20] 郗戈.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J].江海学刊,2012(1):79.
[21] 田冠浩.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J].江苏社会科学,2017(2):96.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3] 陈学明.将经典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素质和底气[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40.
[24] 庞立生.历史唯物主义与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J].哲学研究,202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