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4.
[2] 贾元.犯罪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白领犯罪成因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3(5):296.
[3] 李媛媛.浅析默顿紧张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8(4):83.
[4] 舒洪水,贾宇.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犯罪及其防治[J].法学家,2009(1):85.
[5]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聂洪勇.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92.
[7] 申柳华.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初论[J].刑事法评论,2011(1):187.
[8] 白建军.法律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7.
[9] 刘丽萍.犯罪与被害互动关系中被害人过错法定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77.
[10] 白建军.罪刑均衡实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5.
[11] 韦之.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33.
[12] 杜永浩.知识产权犯罪人实证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4):39.
[13] 赵国玲,宾亭.论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及其保护[J].政法丛论,2001(8):4.
[14]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知识产权卷】(1992—1999年合订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 翟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共犯探讨[J].公民与法,2011(8):19.
[16] 张明楷.刑法学[M].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1.
[17] 朱洪华,智世勇.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防范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1):66.
[18] 徐启明.论刑罚和行政处罚的关系与发展[J].西部法学评论,2009(3):52.
[19] 杜小丽.知识产权犯罪刑罚配置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20] 王悦骊.我国商标权的刑事立法完善[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21] 管瑞哲.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