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传承 创新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装饰,2009(3):27.
[3] 刘安.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10.
[4] 杨克欣.中国传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的启发[J].装饰,2006(2):9.
[5] 葛洪.抱朴子外篇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98.
[6] 周芬芬.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7] 陈柱.中庸注参[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4.
[8] 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9] 何晓利,丁宁.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风——浅谈苏州博物馆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J].创意与设计,2010(3):96.
[10] 赵晔.吴越春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24.
[11] 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J].学海,2002(3):86.
[12]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7.
[13] 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2.
[14] 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91.
[15] 陈正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浅释[J].书与画,1989(3):14.
[16] 谢俊.经典重温: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2(3):75.
[17] 傅晓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0(7):94.
[18] 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7.
[19]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4.
[20]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