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5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豪格.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1卷[M].俞可平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6.
[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7.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0.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4] 豪格.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2卷[M].俞可平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2.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