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方竹兰.论诺思方法与马克思方法的互补性——思考中国转轨阶段的制度分析方法[J].学术月刊,2005(3):2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
[5]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刘建军,周建勇,严海兵.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1921-201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42.
[10] 吴敬琏,汪丁丁.关于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J].中国改革,2003(10):10.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8-309.
[12] 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力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13] 唐亚林,郭林.从阶级统治到阶层共治——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历史考察[J].学术界,20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