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慧劼,姚兆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102.
[2] 喻国明.传播机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序言[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
[3] 周鑫慈,范红.身份·媒介·情感: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逻辑与方向[J].出版广角,2022(15):42.
[4] 李建军,马瑞雪,周普元.论情感传播的特点和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00.
[5] 李琳.情感传播:媒介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2(9):8.
[6] 李建军,刘会强,刘娟.理性与情感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尺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5(5):240.
[7] 徐明华,李孟秋.中国现代性与情感传播:国际话语的锚点与转向[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1):71.
[8] 徐明华,李丹妮.情感畛域的消解与融通:"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沟通介质和认同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3):38.
[9] 张任之.爱与同情感:舍勒思想中的奠基关系[J].浙江学刊,2003(3):29.
[10] 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5):12.
[11] 陈桂生,吴合庆.情感治理何以成为乡村社区治理的新转向:基于"治理有效"的解释[J].求实,2022(4):96.
[12] 徐明华.情感传播:理论溯源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37.
[13] 冯华超,钟涨宝.精准扶贫中农民争当贫困户的行为及其阐释:基于武汉近郊Q村的实地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8.
[14] 王越,费爱华.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策略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12(4):117.
[15] 潘祥辉. "广播下乡":新中国农村广播70年[J].浙江学刊,2019(6):4.
[16] 沙垚,张思宇.作为"新媒体"的农村广播:社会治理与群众路线[J].国际新闻界,2021(1):120.
[17] 陈苏,丁和根.乡土认同建构中的媒介力量:从有线广播视角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10):155.
[18] 王一岚,刘阳."脱域"与"重建":乡村网络公共空间的媒介转向[J].青年记者,2022(12):90.
[19] 穆筱蝶.农村居民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20] 王玲宁.微信使用行为对个体社会资本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5(6):114.
[21] 刘砚议.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新闻界,2015(3):58.
[22] 刘鹏,孟伟.媒介的服务性与情感在地化: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5):37.
[23] 金梦,张蓉.人情交往在我国农村存在的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6.
[24] 杨华.农村人情的性质及其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1):41.
[25] 陈新民,王旭升.电视的普及与村落"饭市"的衰落:对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调查[J].国际新闻界,2009(4):63.
[26] 余沐芩,杨萌芽.嵌入与浮出:媒介视角下驻村干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交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28.
[27] 赵华梅.现代性视域下村落传统公共空间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28] 李腾凯.情感传播视域下的政治认同:挑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22(1):32.
[29] 徐明华,李孟秋.中国现代性与情感传播:国际话语的锚点与转向[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1):71.
[30] 王仕勇,陈超.良性互动与价值同构:网络舆论情感表达与主流媒体内容生产[J].中国编辑,2022(5):46.
[31] 张爱军,梁赛.论情感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一个新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