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
[2] 吴轩.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初省思[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5(6):27.
[3] 闫召华.口供中心主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
[4] 樊崇义,赵培显.论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1):8.
[5] 樊崇义.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6] 樊崇义,李思远.刑事证据新分类: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
[7] 何家弘.迟到的正义——影响中国司法的十大冤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160.
[8] 沈立国.论客观性证据审查应用模式[J].行政与法,2014(11):107.
[9] 陈光中.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75.
[10] 沈志先.刑事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06.
[11] 何家弘,张卫平.简明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8.
[12] 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87.
[13] 金楷.立法应明确需补强证据的范围[J].人民检察,2006(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