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娥.马克思"第三类文本"的传播效应:对恩格斯"遗漏"《德法年鉴》的一种解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16.
[5] 列宁.列宁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3-115.
[6] 利奥波德.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当代政治与人类繁荣[M].刘同舫,万小磊,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1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8.
[9] 王代月.马克思"《莱茵报》政论文章"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71.
[10] 陶贝特.马克思1841年3月至1843年3月间世界观的发展问题[M].燕宏远,译.//沈真,编.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59.
[11] 夏莹.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2-54.
[12] 莱文.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M].周阳,常佩瑶,吴剑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85.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