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微腐败”的特点、成因与治理

孙杰 蒋紫燕

引用本文: 孙杰, 蒋紫燕. 乡村“微腐败”的特点、成因与治理[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4): 55-59. doi: 10.12186/2020.04.008

乡村“微腐败”的特点、成因与治理

    作者简介: 孙杰(1980-),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KS032);中原工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K2019YY020)

  • 中图分类号: D262.6

Characteristics,causes and governance of micro corruption in rural areas

  • Received Date: 2020-01-05

    CLC number: D262.6

  • 摘要: 乡村“微腐败”主要指乡村基层干部利用自己微小的权力以谋取微利、损害基层群众利益、散播不良风气的腐败行为。乡村“微腐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轻微性、易发多发性、群体性和村民对“微腐败”行为容忍度较高。乡村基层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流于形式,对“微腐败”惩治效果差,以及乡村“官本位”的固有观念、中国传统的人情文化的影响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是乡村“微腐败”的成因。治理乡村“微腐败”,必须坚持清单式“微权力”与问责制相结合,推行双务公开、完善监督机制,高度重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基层法治教育、培育法治文化。
    1. [1]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01).

    2. [2]

      余雅洁,陈文权.治理“微腐败”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8(9):105.

    3. [3]

      周师.“微腐败”概念辨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5.

    4. [4]

      孔继海,刘学军.新时代乡村“微腐败”及其治理路径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3):69.

    5. [5]

      RAZAFINDRAKOTO M,ROUBAUD F.Expert opinion surveys and House-hold Surveys in sub-Saharan African[J].World Development,2010(8):1057.

    6. [6]

      张远煌,彭德才.民众的腐败容忍度:实证研究及启示: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31.

    7. [7]

      刘卫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的防控[J].重庆行政,2019(5):22.

    8. [8]

      袁方成,郭易楠.“双务”公开联动与乡村“微腐败”治理[J].党政研究,2019(2):33.

    9. [9]

      方正.基层“微腐败”的危害与治理[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10):24.

    1. [1]

      李亚军 . 福山的身份政治理论争论及其批判.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41-49. doi: 10.12186/2024.03.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1
  • 文章访问数:  1462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0-01-0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乡村“微腐败”的特点、成因与治理

    作者简介:孙杰(1980-),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KS032);中原工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K2019YY020)

摘要: 乡村“微腐败”主要指乡村基层干部利用自己微小的权力以谋取微利、损害基层群众利益、散播不良风气的腐败行为。乡村“微腐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轻微性、易发多发性、群体性和村民对“微腐败”行为容忍度较高。乡村基层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流于形式,对“微腐败”惩治效果差,以及乡村“官本位”的固有观念、中国传统的人情文化的影响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是乡村“微腐败”的成因。治理乡村“微腐败”,必须坚持清单式“微权力”与问责制相结合,推行双务公开、完善监督机制,高度重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基层法治教育、培育法治文化。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