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证视角下李善注《洛神赋》引《记》之可能

王津

引用本文: 王津. 文本互证视角下李善注《洛神赋》引《记》之可能[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6): 70-82. doi: 10.12186/2020.06.010

文本互证视角下李善注《洛神赋》引《记》之可能

    作者简介: 王津(1976-),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C751040)

  • 中图分类号: I206.2

Analysis of the probability of Li Shan's quotation of The Story of Cao Zhi and Concubine Zhen in his annotation of The Ode to the Goddess of Lu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cross-proof

  • Received Date: 2020-09-29

    CLC number: I206.2

  • 摘要: 运用文本互证的方式,以《记》“遂用荐枕席”一语为突破点,探讨南北朝隋唐时期洛神形象的世俗化过程。据其间文人关于巫山、神女的用典情况,勾勒文人诗文中巫山、洛神用典由分离、并举至叠合的历史轨迹,揭示洛神形象接受由纯情走向情欲的过程,并结合《记》异于六朝志怪而接近初唐传奇的叙述形态,判定《记》故事生成于南朝梁陈后至初唐的时间段内,排除了“中唐”这个时间点,为李善注引《记》之可能提供时间佐证。在此基础上,指出《记》合乎李善注引体例,其于原文的批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对原型与创作之关系的思考,以此侧证李善注引《记》的可能性。李善注引《记》的着眼点是《记》所隐含的文学批评意义,而并非后世所见的只是一则荒谬的爱情故事,故事的荒谬性不能掩盖其所蕴含的文学批评意义,不能因故事的荒谬而否定李善注引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1. [1]

      刘克庄.后村诗话[M]//吴文治.宋诗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8361.

    2. [2]

      何焯.义门读书记[M].崔高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883.

    3. [3]

      朱乾.乐府正义[M]//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4:203.

    4. [4]

      丁晏.曹集铨评[M].叶菊生,校订.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16-17.

    5. [5]

    6. [6]

      刘跃进.从《洛神赋》李善注看尤刻《文选》的版本系统[J].文学遗产,1994(3):91.

    7. [7]

      王立群.《文选》李善注变迁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3.

    8. [8]

      余才林.《感甄记》探源[J].文学遗产,2009(1):121.

    9. [9]

      傅刚.曹植与甄妃的学术公案:《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辨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1):19.

    10. [10]

      范子烨.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感甄故事"与"感甄说"证伪[J].文艺研究,2012(3):60.

    11. [11]

      萧统.文选[M].李善,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

    12. [1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 [13]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M].严可钧,校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 [14]

      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5. [1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M].严可钧,校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4.

    16. [16]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M].严可钧,校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75.

    17. [17]

      洪顺隆.辞赋论丛[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157.

    18. [18]

      郭建勋.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68.

    19. [19]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 [20]

      元稹.元稹集[M].冀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10.

    21. [21]

      刘义庆.幽明录[M].王根林,点校//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35.

    22. [22]

      吴均.续齐谐记[M].王根林,点校//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09.

    23. [23]

      陈复兴.李善的文论及其选注表微[M]//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国文论的常与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24. [24]

      周易正义[M].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2:17.

    25. [25]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7.

    26. [26]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 [27]

      徐陵.玉台新咏笺注[M].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57.

    28. [28]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21.

    29. [29]

      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五[M]//张寅鹏.清诗话三编.吴忱,杨焄,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2-253.

    30. [30]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37-338.

    31. [31]

      赵福海.从《文选》注看李善的美学思想[M]//赵昌志,顾农.李善文选学研究.南京:广陵书社,2009:137.

    32. [32]

      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

    33. [33]

      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4. [34]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6,388.

    35. [35]

      李商隐.玉溪生诗集笺注[M].冯浩,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6. [36]

      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55.

    37. [37]

      萧统.六臣注文选[M].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353.

    1. [1]

      宋丽娟 . 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8-114. doi: 10.12186/2024.03.013

    2. [2]

      李莉孙圣洁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了吗?——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59-67,77. doi: 10.12186/2024.03.00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134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0-09-29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文本互证视角下李善注《洛神赋》引《记》之可能

    作者简介:王津(1976-),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郑州轻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C751040)

摘要: 运用文本互证的方式,以《记》“遂用荐枕席”一语为突破点,探讨南北朝隋唐时期洛神形象的世俗化过程。据其间文人关于巫山、神女的用典情况,勾勒文人诗文中巫山、洛神用典由分离、并举至叠合的历史轨迹,揭示洛神形象接受由纯情走向情欲的过程,并结合《记》异于六朝志怪而接近初唐传奇的叙述形态,判定《记》故事生成于南朝梁陈后至初唐的时间段内,排除了“中唐”这个时间点,为李善注引《记》之可能提供时间佐证。在此基础上,指出《记》合乎李善注引体例,其于原文的批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对原型与创作之关系的思考,以此侧证李善注引《记》的可能性。李善注引《记》的着眼点是《记》所隐含的文学批评意义,而并非后世所见的只是一则荒谬的爱情故事,故事的荒谬性不能掩盖其所蕴含的文学批评意义,不能因故事的荒谬而否定李善注引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3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