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

朱荣英

引用本文: 朱荣英.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1): 3-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1.01.00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

  •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SK2010-12)

  • 中图分类号: B0-0

  • Received Date: 2010-12-10
    Available Online: 2011-02-15

    CLC number: B0-0

  • 摘要: 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观点不够全面、论证不够系统的理论局限,即理性缺失。经全面系统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二者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坚守上——坚持共同的阶级属性、精神指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二是体现在二者都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层面上的同向建构和在逻辑层级上的经验升华;三是体现在其内部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统一上——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引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1.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44.

    2. [2]

      黄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溯和解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0(5):153.

    3. [3]

      韩海涛,刘长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长白学刊,2010(5):20.

    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5.

    5. [5]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6]

      王明初.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52.

    7. [7]

      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新探[J].理论月刊,2010(2):30.

    8. [8]

      吴细玲,叶良茂.社会时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

    1. [1]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2. [2]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3. [3]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4. [4]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5. [5]

      纪亚方杨慧芳 . 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杠杆操纵行为吗?——基于融资和信息效应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50-58. doi: 10.12186/2024.03.006

    6. [6]

      李莉孙圣洁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了吗?——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59-67,77. doi: 10.12186/2024.03.007

    7. [7]

      李春福 . 一种可持续的两党主导体系:政治转型后韩国政党体系演变探析(1987—2022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78-87. doi: 10.12186/2024.03.009

    8. [8]

      陈思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5-102. doi: 10.12186/2024.02.012

    9. [9]

      任文慧凌文豪 . 社会养老保障和代际经济转移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 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38-47. doi: 10.12186/2024.02.005

    10. [10]

      李亚军 . 福山的身份政治理论争论及其批判.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41-49. doi: 10.12186/2024.03.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5
  • 文章访问数:  1337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0-12-10
  • 刊出日期:  2011-0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

  •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SK2010-12)

摘要: 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观点不够全面、论证不够系统的理论局限,即理性缺失。经全面系统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二者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坚守上——坚持共同的阶级属性、精神指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二是体现在二者都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层面上的同向建构和在逻辑层级上的经验升华;三是体现在其内部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统一上——坚持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引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