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王振顶

引用本文: 王振顶.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4): 38-43.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09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2400450105)

  • 中图分类号: H002;G112

  • Received Date: 2012-05-04
    Available Online: 2012-08-15

    CLC number: H002;G112

  • 摘要: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为媒介的口头表达及语言文字方言艺术为纽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语言表达、语言文字习俗等。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地域方言与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关系,应将其单独归为一类。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内部各层级及小类的交融性、影响与表现地域文化的广泛深刻性、地域方言与文学艺术的协同流变性等特点,重视其保护与利用,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应设立合理可行的评选标准,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普查等方式对其作全面记录、整理汇总;同时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语言文字法作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依据与保证,加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展演与宣传教育规划,定期进行特色方言点调查,树立传承人的典型形象,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转化为文化产品,广开遗产保护的财源渠道,加强国际间、地区间语言文学类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规划。
    1. [1]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3]

      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4):133.

    4. [4]

      陈静莹.将方言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予以保护[N].汕头日报,2009-03-13(2).

    5. [5]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6. [6]

      向楠.95.9%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N].中国青年报,2012-03-22(7).

    7. [7]

      侯俊豫.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精彩开幕[N].周口日报,2012-02-25(1).

    8. [8]

      陈茁.79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我省非遗保护[N].河南日报,2010-11-06(2).

    1. [1]

      赵银姬千勇 . 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问题与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2-107. doi: 10.12186/2024.03.012

    2. [2]

      黄晓红张倩李思琦 . 三元主体交互视角下元宇宙产业发展的演化博弈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48-58. doi: 10.12186/2024.02.006

    3. [3]

      纪亚方杨慧芳 . 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杠杆操纵行为吗?——基于融资和信息效应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50-58. doi: 10.12186/2024.03.006

    4. [4]

      李莉孙圣洁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了吗?——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59-67,77. doi: 10.12186/2024.03.007

    5. [5]

      吕兆格田珊珊佘泉林 .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0-85. doi: 10.12186/2024.02.010

    6. [6]

      杨嘉卉赵祥云 .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6-94. doi: 10.12186/2024.02.011

    7. [7]

      姜国峰刘明菊 . 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73-79,94. doi: 10.12186/2024.02.00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0
  • 文章访问数:  1621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2-05-04
  • 刊出日期:  2012-08-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 周口师范学院 中文系, 河南 周口 466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2400450105)

摘要: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为媒介的口头表达及语言文字方言艺术为纽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语言表达、语言文字习俗等。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地域方言与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关系,应将其单独归为一类。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内部各层级及小类的交融性、影响与表现地域文化的广泛深刻性、地域方言与文学艺术的协同流变性等特点,重视其保护与利用,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应设立合理可行的评选标准,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普查等方式对其作全面记录、整理汇总;同时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语言文字法作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依据与保证,加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展演与宣传教育规划,定期进行特色方言点调查,树立传承人的典型形象,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转化为文化产品,广开遗产保护的财源渠道,加强国际间、地区间语言文学类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规划。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