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展开的新向度——简评陈明的“文化儒学”

周良发 杨阳

引用本文: 周良发, 杨阳. 儒学展开的新向度——简评陈明的“文化儒学”[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1): 46-5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3.01.010

儒学展开的新向度——简评陈明的“文化儒学”

  •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67)

  • 中图分类号: B26

  • Received Date: 2012-08-17
    Available Online: 2013-02-15

    CLC number: B26

  • 摘要: 与蒋庆、盛洪与康晓光汲汲于儒学的政治路向不同,陈明以"即用见体"为立论基底,以"公民宗教"为现实进路,力图从文化角度来重建儒学理论体系。所谓"即用见体",是指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把生命存在的内在可能性完满地表达、呈现出来,进而构建新的生活形式和新的生命形态。陈明以"即用证体"和"即用建体"来构建儒学理论体系,超越了"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对举模式。通过批判国教说,陈明提出了"公民宗教"作为实践"即用见体"的现实进路,强调其社会基础和对个体生命之思想体系的完善;认为儒教的实际功用、现实境遇和研究现状为"公民宗教"提供了可能;进而认为儒家的"生生之德"与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的善"可使"公民宗教"与宪政实现对接。陈明之"文化儒学"将国人的文化认同、身心安顿与文化重建联系起来,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极大地拓展了儒学研究的思维路向,但也面临着挺立与完善"文化儒学"的本体形态和宗教进路的现实困境等难题。总体上,陈明"文化儒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大陆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
    1. [1]

      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走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

    2. [2]

      李泽厚.漫说"西体中用"[C]//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338.

    3. [3]

      陈明.对话与独白:儒教之公民宗教说随札[J].原道,2007(10):47.

    4. [4]

      陈宜中,陈明.从儒学到儒教:陈明访谈录[J].开放时代,2012(2):122.

    5. [5]

      黄玉顺.儒教与形而上学问题——对鞠曦、陈明、蒋庆的评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7(1):16.

    1. [1]

      吕兆格田珊珊佘泉林 .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0-85. doi: 10.12186/2024.02.010

    2. [2]

      杨嘉卉赵祥云 .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6-94. doi: 10.12186/2024.02.011

    3. [3]

      姜国峰刘明菊 . 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73-79,94. doi: 10.12186/2024.02.009

    4. [4]

      赵银姬千勇 . 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问题与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2-107. doi: 10.12186/2024.03.01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4
  • 文章访问数:  1010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2-08-17
  • 刊出日期:  2013-0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儒学展开的新向度——简评陈明的“文化儒学”

  •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部, 安徽 淮南 232007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67)

摘要: 与蒋庆、盛洪与康晓光汲汲于儒学的政治路向不同,陈明以"即用见体"为立论基底,以"公民宗教"为现实进路,力图从文化角度来重建儒学理论体系。所谓"即用见体",是指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把生命存在的内在可能性完满地表达、呈现出来,进而构建新的生活形式和新的生命形态。陈明以"即用证体"和"即用建体"来构建儒学理论体系,超越了"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对举模式。通过批判国教说,陈明提出了"公民宗教"作为实践"即用见体"的现实进路,强调其社会基础和对个体生命之思想体系的完善;认为儒教的实际功用、现实境遇和研究现状为"公民宗教"提供了可能;进而认为儒家的"生生之德"与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的善"可使"公民宗教"与宪政实现对接。陈明之"文化儒学"将国人的文化认同、身心安顿与文化重建联系起来,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极大地拓展了儒学研究的思维路向,但也面临着挺立与完善"文化儒学"的本体形态和宗教进路的现实困境等难题。总体上,陈明"文化儒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大陆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


参考文献 (5)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