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

朱荣英

引用本文: 朱荣英.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1): 3-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01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

  •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KJ-01-2014)

  • 中图分类号: A811

  • Received Date: 2014-01-04
    Available Online: 2014-02-15

    CLC number: A811

  • 摘要: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1. [1]

      欧阳谦.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政治图景——一种多元主义政治的哲学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2(3):1.

    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3. [3]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413.

    4. [4]

      朱荣英.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后学困厄"及其实践超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

    5. [5]

      糜海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进展[J].理论视野,2012(7):22.

    1. [1]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2. [2]

      李亚军 . 福山的身份政治理论争论及其批判.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41-49. doi: 10.12186/2024.03.005

    3. [3]

      李春福 . 一种可持续的两党主导体系:政治转型后韩国政党体系演变探析(1987—2022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78-87. doi: 10.12186/2024.03.009

    4. [4]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5. [5]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6. [6]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4
  • 文章访问数:  1081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4-01-04
  • 刊出日期:  2014-0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政治图谋及理性实质

  •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KJ-01-2014)

摘要: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参考文献 (5)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