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溯源

马东景

引用本文: 马东景.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溯源[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3): 30-3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06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溯源

  •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8)

  • 中图分类号: D616

  • Received Date: 2014-04-10
    Available Online: 2014-06-15

    CLC number: D616

  • 摘要: 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基础。追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之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确立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民众参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汲取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民为邦本、立君为民,顺应民心、与民同乐,解民疾苦、富民为要;同时,这一思想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上,与毛泽东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 [1]

      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 [2]

      赵守正.白话管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5:393.

    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4]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1.

    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8. [8]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

    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0.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11.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13.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5.

    14. [1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7.

    15. [1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7.

    16. [1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17]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18]

      候惠勤,范希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十八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 [1]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2. [2]

      李亚军 . 福山的身份政治理论争论及其批判.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41-49. doi: 10.12186/2024.03.005

    3. [3]

      陈思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5-102. doi: 10.12186/2024.02.012

    4. [4]

      任文慧凌文豪 . 社会养老保障和代际经济转移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 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38-47. doi: 10.12186/2024.02.005

    5. [5]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6. [6]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7. [7]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5
  • 文章访问数:  119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4-04-10
  • 刊出日期:  2014-06-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溯源

  • 1.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 2. 安徽新华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88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8)

摘要: 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基础。追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之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确立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民众参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汲取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民为邦本、立君为民,顺应民心、与民同乐,解民疾苦、富民为要;同时,这一思想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上,与毛泽东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