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

刘名望

引用本文: 刘名望. 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6(4): 55-6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11

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

  • 中图分类号: K153;D819

  • Received Date: 2015-04-15
    Available Online: 2015-08-15

    CLC number: K153;D819

  • 摘要: 1956年7月埃及总理纳赛尔为解决修建阿斯旺水坝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起英法美等国的强烈不满,英法决定使用武力迫使纳赛尔放弃这一计划,遂以保护运河安全为由,于10月31日对埃及展开了猛烈的军事攻击,这就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即第二次中东战争。自纳赛尔发表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声明后,印苏两国对此十分关注,并予以积极支持;当英法为控制苏伊士运河而侵略埃及时,印苏在各种场合对此侵略行径予以强烈声讨,苏联甚至以核攻击进行威慑。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其深层缘由皆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考量。对印度来说,主要是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于苏联来说,支持纳赛尔政府的要求,不仅可以扩大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以"蛙跳"动作实现沙俄和苏联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中东和非洲的影响,从而达到战略突围的目的。在美英等众多西方国家要求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把持联合国等极其不利于埃及的情况下,印苏两国对此问题的强硬态度无疑对保障埃及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前提下妥善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

      刘珍丽.艾森豪威尔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 [2]

      Appadorai A.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 1947-1972(vol.Ⅱ)[M].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380-382.

    3. [3]

      Monday Efiong Noah.Suez Canal:Nationalization and After[M].New Delhi:Lok Sabha Secretariat,1956:63-64.

    4. [4]

      Asha Hans.Indian Diplomacy:The Suez Crisis[M].New Delhi:Amar Prakashan,1983:149.

    5. [5]

      佚名.尼赫鲁要求联合国采取强硬步骤并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离埃及[J].新华社新闻稿,1956(2339):35.

    6. [6]

      佚名.印度外交部声明英法和以色列侵略埃及是破坏联合国宪章[J].新华社新闻稿,1956(2339):36.

    7. [7]

      佚名.尼赫鲁谴责英法对埃及进行赤裸裸的侵略[J].新华社新闻稿,1956(2339):35.

    8. [8]

      Blema Salomon Steinberg.India's Neut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D].Montreal:McGill University,1961.

    9. [9]

      Ross N Berkes,Mohinder S Bedi.The Diplomacy of India:Ind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United Nation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41.

    10. [10]

      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东问题文件汇编1945-195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11. [11]

      Vinod M J.Attitudes towards India:contrasting approach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J].India Quarterly: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0(1):23.

    12. [12]

      佚名.苏联政府发表关于埃及遭到以色列武装侵略的声明[J].新华社新闻稿,1956(2339):40.

    13. [13]

      佚名.《真理报》载文评以色列对埃及的侵略[J].新华社新闻稿,1956(2339):40.

    14. [14]

      陈丛文.印度不结盟政策与对苏联外交[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28.

    15. [15]

      陈峰君.印度社会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68.

    16. [16]

      刘竟.苏联中东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5-27.

    17. [17]

      于江欣.中东逐鹿:中东的战与和[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12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5
  • 文章访问数:  1161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5-04-15
  • 刊出日期:  2015-08-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及战略考量

  •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2

摘要: 1956年7月埃及总理纳赛尔为解决修建阿斯旺水坝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起英法美等国的强烈不满,英法决定使用武力迫使纳赛尔放弃这一计划,遂以保护运河安全为由,于10月31日对埃及展开了猛烈的军事攻击,这就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即第二次中东战争。自纳赛尔发表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声明后,印苏两国对此十分关注,并予以积极支持;当英法为控制苏伊士运河而侵略埃及时,印苏在各种场合对此侵略行径予以强烈声讨,苏联甚至以核攻击进行威慑。印苏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政策,其深层缘由皆是为本国的国家利益考量。对印度来说,主要是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于苏联来说,支持纳赛尔政府的要求,不仅可以扩大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以"蛙跳"动作实现沙俄和苏联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中东和非洲的影响,从而达到战略突围的目的。在美英等众多西方国家要求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把持联合国等极其不利于埃及的情况下,印苏两国对此问题的强硬态度无疑对保障埃及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前提下妥善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