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出版历程与余秋雨的出版理念浅析

张世海

引用本文: 张世海. 《文化苦旅》的出版历程与余秋雨的出版理念浅析[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6(5): 61-6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5.05.011

《文化苦旅》的出版历程与余秋雨的出版理念浅析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XW072)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

  • 中图分类号: G239.21

  • Received Date: 2015-06-18
    Available Online: 2015-10-15

    CLC number: G239.21

  • 摘要: 余秋雨在文学界的成名始于《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的出版一波三折,最后取得非凡的传播效果和销售业绩,其出版历程体现了出版业中创造与传播的良性互动。余秋雨对出版业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出版的重心是创造与传播,出版要立足当代,传播文化,并创造新的文化;现代的出版机构要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把目光从浩若烟海的典籍转向生动的社会生活,在策划选题前走出办公楼,走进知识和文化创造者的世界,发掘其才情智慧。"创造与传播"的出版理念对当代出版业有重要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具有传播和创造的主体意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建设的历史经验、西方文明成果三个源头获得资源,促进了中国新文化的创造。对于古籍出版者来说,不是所有的历史文献都值得出版和传播,对历史文献的筛选、整理和出版,若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文化需求的深刻洞悉,就可能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又无益于当代文化的创造与传播。
    1. [1]

      罗紫初.出版学理论研究述评[J].出版科学,2002(增刊):5.

    2. [2]

      吴士余.出版坐标:文化的积累、建设与传播[J].编辑学刊,1992(1):38.

    3. [3]

      聂震宁.内容创新是作者、出版者和读者的有机结合[J].出版参考,2013(3):6.

    4. [4]

      雷华.回归、坚守出版的本质——创意[J].出版广角,2014(9):1.

    5. [5]

      余秋雨.世界戏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65.

    6. [6]

      朱国华.另一种媚俗——《文化苦旅》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5(2):60.

    7. [7]

      佚名.《文化苦旅》笔谈[J].鄂西大学学报,1989(2):1.

    8. [8]

      张弘,王梦菁.《文化苦旅》:掀起"文化大散文"热[N].新京报,2008-12-06(C10).

    9. [9]

      余秋雨.文化理念与出版理念[J].编辑学刊,2005(6):17.

    10. [10]

      余秋雨.青年人的阅读[J].新湘评论,2012(8):18.

    11. [11]

      余秋雨.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封面.

    12. [12]

      张国龙.2000-2010中国散文现象批判[J].南方文坛,2012(6):104.

    13. [13]

      高翰卿.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84.

    14. [14]

      吴士余.出版坐标:文化的积累、建设与传播[J].编辑学刊,1992(1):40.

    1. [1]

      宋丽娟 . 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8-114. doi: 10.12186/2024.03.013

    2. [2]

      吕兆格田珊珊佘泉林 .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0-85. doi: 10.12186/2024.02.010

    3. [3]

      杨嘉卉赵祥云 .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6-94. doi: 10.12186/2024.02.011

    4. [4]

      姜国峰刘明菊 . 民心相通语境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73-79,94. doi: 10.12186/2024.02.009

    5. [5]

      赵银姬千勇 . 地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问题与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2-107. doi: 10.12186/2024.03.01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9
  • 文章访问数:  98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5-06-18
  • 刊出日期:  2015-10-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文化苦旅》的出版历程与余秋雨的出版理念浅析

  • 安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XW07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

摘要: 余秋雨在文学界的成名始于《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的出版一波三折,最后取得非凡的传播效果和销售业绩,其出版历程体现了出版业中创造与传播的良性互动。余秋雨对出版业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出版的重心是创造与传播,出版要立足当代,传播文化,并创造新的文化;现代的出版机构要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把目光从浩若烟海的典籍转向生动的社会生活,在策划选题前走出办公楼,走进知识和文化创造者的世界,发掘其才情智慧。"创造与传播"的出版理念对当代出版业有重要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具有传播和创造的主体意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建设的历史经验、西方文明成果三个源头获得资源,促进了中国新文化的创造。对于古籍出版者来说,不是所有的历史文献都值得出版和传播,对历史文献的筛选、整理和出版,若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文化需求的深刻洞悉,就可能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又无益于当代文化的创造与传播。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