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吴永辉

引用本文: 吴永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动力与机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2): 9-15,29.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0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N-255)
    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3-YXXZ-15)

  • 中图分类号: A81

The power and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theory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 Received Date: 2015-12-06
    Available Online: 2016-04-15

    CLC number: A81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虽日益丰富,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科学品格和阶级品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动力,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品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化“危”为“机”的经验累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民主协商和科学调研机制、学习机制、党内民主机制和经验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动力因子的内在优势,实现协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
    1.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 [3]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52.

    4.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5.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3.

    6. [6]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7. [7]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7.

    8.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1.

    1. [1]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2. [2]

      陈思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5-102. doi: 10.12186/2024.02.012

    3. [3]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4. [4]

      李春福 . 一种可持续的两党主导体系:政治转型后韩国政党体系演变探析(1987—2022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78-87. doi: 10.12186/2024.03.009

    5. [5]

      王鹏 .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演进、实践旨归与实现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9-17. doi: 10.12186/2024.03.002

    6. [6]

      宋丽娟 . 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08-114. doi: 10.12186/2024.03.013

    7. [7]

      李亚军 . 福山的身份政治理论争论及其批判.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41-49. doi: 10.12186/2024.03.005

    8. [8]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9. [9]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60
  • 文章访问数:  1189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5-12-06
  • 刊出日期:  2016-04-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动力与机制

  •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N-255)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3-YXXZ-15)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虽日益丰富,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科学品格和阶级品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动力,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品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化“危”为“机”的经验累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民主协商和科学调研机制、学习机制、党内民主机制和经验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动力因子的内在优势,实现协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