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

尹猛

引用本文: 尹猛.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6): 11-2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6.06.002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

  • 基金项目: 河南省2014年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42300410471)

  • 中图分类号: A8

Marxism legal thought and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Concurrently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Received Date: 2015-02-03
    Available Online: 2016-12-15

    CLC number: A8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和法律的本质、根源及其社会功能作了科学界定。他们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法权和法律,而且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科学设想。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他领导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不仅在历史上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由理论变为现实,而且探索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立场出发,在国家法制建设中,一方面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又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这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引路领航的重要作用。
    1.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43.

    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7.

    7. [7]

      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9.

    8. [8]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9. [9]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10]

      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1.

    11. [11]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9.

    12. [12]

      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13. [1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1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1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16. [16]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71.

    17. [1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31.

    18. [18]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 [1]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2. [2]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3. [3]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4. [4]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5. [5]

      李春福 . 一种可持续的两党主导体系:政治转型后韩国政党体系演变探析(1987—2022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78-87. doi: 10.12186/2024.03.009

    6. [6]

      任文慧凌文豪 . 社会养老保障和代际经济转移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 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38-47. doi: 10.12186/2024.02.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2
  • 文章访问数:  167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5-02-03
  • 刊出日期:  2016-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

  • 河南大学 发展规划处, 河南 开封 475000
基金项目:  河南省2014年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42300410471)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和法律的本质、根源及其社会功能作了科学界定。他们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法权和法律,而且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科学设想。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他领导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不仅在历史上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由理论变为现实,而且探索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立场出发,在国家法制建设中,一方面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又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中国化。这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引路领航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