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聂海杰

引用本文: 聂海杰. 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6): 23-3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6.06.003

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基金项目: 河南省2014年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42300410471);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3-YXXZ-15);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KS018)

  • 中图分类号: A11

Marx's legal thought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 Received Date: 2016-07-22
    Available Online: 2016-12-15

    CLC number: A11

  • 摘要: 马克思法学思想奠立于对传统法学的变革和超越。构建“法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实践使马克思意识到了传统法学的困境。基于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三重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克服了传统法学割裂应有与现有的局限,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观。立足于此,马克思对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构建起自己的法学思想:一是揭示了法律的本质和根源,认为法律本质上是阶级意志的观念表达,根源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及其利益对立;二是剖析了法律的阶级属性,认为统治阶级不但决定着法律的制定,而且主导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三是澄清了法律的生产机制,认为统治阶级的法学家是法律这种独特精神生产的主体,他们负责将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法权关系上升为法律精神和意识形态;四是揭批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局限性,在肯定资产阶级法律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批判了其维护资产者权益的虚假性和虚伪性;五是对无产阶级法律及其建构原则进行了阐发,揭示了法律与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本质联系,指出了无产阶级法律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实现途径。马克思法学思想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它所蕴含的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予我国法治建设以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导。
    1. [1]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

    2. [2]

      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王以铸,刘丕坤,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6.

    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

    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1-122.

    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10]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

    1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

    13.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 [14]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1. [1]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2. [2]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3. [3]

      董星辰任小燕 . 我国高等院校家政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现实审视——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家政系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03-110. doi: 10.12186/2024.02.01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1
  • 文章访问数:  176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6-07-22
  • 刊出日期:  2016-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 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  河南省2014年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42300410471);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3-YXXZ-15);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KS018)

摘要: 马克思法学思想奠立于对传统法学的变革和超越。构建“法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实践使马克思意识到了传统法学的困境。基于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三重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克服了传统法学割裂应有与现有的局限,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观。立足于此,马克思对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构建起自己的法学思想:一是揭示了法律的本质和根源,认为法律本质上是阶级意志的观念表达,根源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及其利益对立;二是剖析了法律的阶级属性,认为统治阶级不但决定着法律的制定,而且主导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三是澄清了法律的生产机制,认为统治阶级的法学家是法律这种独特精神生产的主体,他们负责将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法权关系上升为法律精神和意识形态;四是揭批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和局限性,在肯定资产阶级法律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批判了其维护资产者权益的虚假性和虚伪性;五是对无产阶级法律及其建构原则进行了阐发,揭示了法律与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本质联系,指出了无产阶级法律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实现途径。马克思法学思想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它所蕴含的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予我国法治建设以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