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选择”与“不稳定的平衡”——韦伯与伯林价值多元主义思想之异同

杨晓 王凌云

引用本文: 杨晓, 王凌云. “极端选择”与“不稳定的平衡”——韦伯与伯林价值多元主义思想之异同[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6): 38-4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7.06.006

“极端选择”与“不稳定的平衡”——韦伯与伯林价值多元主义思想之异同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ZX06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KS018)

  • 中图分类号: B82

Radical choice and unstable balanc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value pluralism between Weber and Isaiah Berlin

  • Received Date: 2017-08-07
    Available Online: 2017-12-25

    CLC number: B82

  • 摘要: 马克斯·韦伯和以赛亚·伯林对于价值多元主义的理解多有相通之处,而对个人的选择和价值的不可通约性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关于不同价值的折中,伯林比韦伯更乐观。因为伯林认为人们彼此之间通过“移情”能力是可以交流的,通过对基本道德范畴的理解交流可在这些不可通约的价值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由于韦伯的思想体系中缺少伯林这种不同立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共鸣,因此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开展对话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1. [1]

      约翰·格雷.伯林[M].马俊峰,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2. [2]

      CROWDER G.Isaiah Berlin:liberty and pluralism[M].MA:Polity Press,2004.

    3. [3]

      LUKES S.Isaiah Berlin in conversation with steven lukes[M].Salmagundi:Saratoga Spring,1998.

    4. [4]

      WEBER M.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5.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6. [6]

      以塞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岳秀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7. [7]

      BERLIN I.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an anthology of essays[M].New York:Farrar,Strauss and Giroux Inc,1998.

    8. [8]

      麦金泰尔A.德性之后[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2.

    9. [9]

      以塞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0. [10]

      杨晓.多元价值的不可通约与多价值之间的"不稳定平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

    1. [1]

      李莉孙圣洁 . 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了吗?——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59-67,77. doi: 10.12186/2024.03.007

    2. [2]

      王鹏 .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演进、实践旨归与实现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9-17. doi: 10.12186/2024.03.002

    3. [3]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4. [4]

      李厚羿 .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5. [5]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6. [6]

      陈思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5-102. doi: 10.12186/2024.02.012

    7. [7]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8. [8]

      董星辰任小燕 . 我国高等院校家政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现实审视——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家政系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03-110. doi: 10.12186/2024.02.01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78
  • 文章访问数:  1519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7-08-07
  • 刊出日期:  2017-12-2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极端选择”与“不稳定的平衡”——韦伯与伯林价值多元主义思想之异同

  • 郑州轻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ZX06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KS018)

摘要: 马克斯·韦伯和以赛亚·伯林对于价值多元主义的理解多有相通之处,而对个人的选择和价值的不可通约性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关于不同价值的折中,伯林比韦伯更乐观。因为伯林认为人们彼此之间通过“移情”能力是可以交流的,通过对基本道德范畴的理解交流可在这些不可通约的价值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由于韦伯的思想体系中缺少伯林这种不同立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共鸣,因此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开展对话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