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创作中的动情与想象

夏俊华

引用本文: 夏俊华. 论诗创作中的动情与想象[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5): 68-73.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8.05.010

论诗创作中的动情与想象

    作者简介: 夏俊华(1967-),女,河南省漯河市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图分类号: I052

On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 Received Date: 2018-05-02

    CLC number: I052

  • 摘要: 动情和想象是诗人创作诗的两个重要元素,也是诗人创作必备的潜质和才能。没有动情,诗难以萌发;没有想象,诗难以建构。动情是诗孕育的前提和条件,其源于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敏感,诗人所动之情必须是纯洁高尚之情。想象在诗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象的触发与产生,不仅需要诗人的天赋,更需要诗人平时的修炼,需要诗人认真地体验生活;诗人的想象依赖于主体对现实的态度、对社会的倾向,受诗人情感和认识的支配,渗透着诗人鲜明的主观性。动情和想象作为诗人重要的两种心理品质,在诗创作过程中是有先后之别的。一般来说,诗人动情在先,想象在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创作出动人的诗篇,动情和想象是不可缺少的。
    1.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2]

      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4.

    3. [3]

      吕进.给新诗爱好者[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4. [4]

      郭沫若.郭沫若文集:第1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3-144.

    5. [5]

      郭沫若.郭沫若诗选[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70-72.

    6. [6]

      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1卷[C].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73.

    7. [7]

      名作欣赏编辑部.中国现代诗歌名作赏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8. [8]

      诗刊社.1983年诗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2.

    9. [9]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7.

    10. [10]

      余飘:文学理论讲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85.

    11. [11]

      朱自清.新诗杂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2. [12]

      奚密.诗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

    13. [13]

      西川.海子诗全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

    14. [14]

      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第2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75.

    15. [15]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N].人民日报,1978-04-01(0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6
  • 文章访问数:  1090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8-05-02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诗创作中的动情与想象

    作者简介:夏俊华(1967-),女,河南省漯河市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 河南 漯河 462000

摘要: 动情和想象是诗人创作诗的两个重要元素,也是诗人创作必备的潜质和才能。没有动情,诗难以萌发;没有想象,诗难以建构。动情是诗孕育的前提和条件,其源于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敏感,诗人所动之情必须是纯洁高尚之情。想象在诗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象的触发与产生,不仅需要诗人的天赋,更需要诗人平时的修炼,需要诗人认真地体验生活;诗人的想象依赖于主体对现实的态度、对社会的倾向,受诗人情感和认识的支配,渗透着诗人鲜明的主观性。动情和想象作为诗人重要的两种心理品质,在诗创作过程中是有先后之别的。一般来说,诗人动情在先,想象在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创作出动人的诗篇,动情和想象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