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发微

郭天恩 刘丽斌

引用本文: 郭天恩, 刘丽斌. 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发微[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2): 35-4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2.005

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发微

    作者简介: 郭天恩(1994-),男,河南省商丘市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诸子及道家哲学;刘丽斌(1981-),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 中图分类号: B22

On Zhuangzi's thought of dominating things without being dominated by objects

  • Received Date: 2018-11-16

    CLC number: B22

  • 摘要: 在庄子哲学中,“物物而不物于物”一语蕴含着比较深刻的意义,它首先指向的是逍遥和生命自主的境界。同时,这句话亦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生命境遇,即正向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反向的“物于物”。然而,这两种指向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和侧重的。从“物于物”的生命困境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和自主,就是一条很明确的指向,即生命可以从“物于物”走向“物物而不物于物”,只不过在这种指向中需要生命的不断修持,修持的方法就是“虚”与“忘”。
    1. [1]

      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3]

      李振纲.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6.

    4. [4]

      刘凤苞.南华雪心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3:447.

    5. [5]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筏[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9-120.

    6. [6]

      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2.

    7. [7]

      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7:63.

    8. [8]

      憨山.庄子内篇注[M].武汉:崇文书局,2015:3.

    9. [9]

      慧能.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

    1. [1]

      吕兆格田珊珊佘泉林 .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0-85. doi: 10.12186/2024.02.010

    2. [2]

      杨嘉卉赵祥云 .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86-94. doi: 10.12186/2024.02.011

    3. [3]

      陈思宇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5-102. doi: 10.12186/2024.02.012

    4. [4]

      董星辰任小燕 . 我国高等院校家政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现实审视——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家政系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03-110. doi: 10.12186/2024.02.01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0
  • 文章访问数:  27154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8-11-16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发微

    作者简介:郭天恩(1994-),男,河南省商丘市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诸子及道家哲学;刘丽斌(1981-),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 河北 保定 10075

摘要: 在庄子哲学中,“物物而不物于物”一语蕴含着比较深刻的意义,它首先指向的是逍遥和生命自主的境界。同时,这句话亦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生命境遇,即正向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反向的“物于物”。然而,这两种指向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和侧重的。从“物于物”的生命困境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和自主,就是一条很明确的指向,即生命可以从“物于物”走向“物物而不物于物”,只不过在这种指向中需要生命的不断修持,修持的方法就是“虚”与“忘”。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