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五支柱”模式及其未来走向

凌文豪 孟希

引用本文: 凌文豪, 孟希. 中国养老金“五支柱”模式及其未来走向[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4): 51-5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07

中国养老金“五支柱”模式及其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凌文豪(1972-),男,河南省周口市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养老保障理论与实践。;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SH044)

  • 中图分类号: D57;D632.1

“Five-pillar model” of China's pension and its future trend

  • Received Date: 2019-02-08

    CLC number: D57;D632.1

  • 摘要: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在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金“五支柱”模式分析框架下,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现有养老金模式发现:我国“零支柱”保障水平较低,“一支柱”可持续性堪忧,“二支柱”覆盖群体有限,“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四支柱”面临时代考验。应适度提高保障水平,稳步推动多层面保障;合理厘定各方权责,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有序推进扩面工作,使转移接续日趋精准;稳步推进个人税延,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产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引导家庭参与。如此,使各支柱功能明晰、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
    1. [1]

      高和荣,夏会琴.去身份化和去地域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双重整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

    2. [2]

      景天魁,毕天云.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1(5):161.

    3. [3]

      董克用,孙博.从多层次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再思考[J].公共管理学报,2011(1):1.

    4. [4]

      丁建定.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4(7):7.

    5. [5]

      丁建定.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的基本思路[J].学习与实践,2013(5):80.

    6. [6]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顶层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84.

    7. [7]

      王培安.论全面两孩政策[J].人口研究,2016(1):3.

    1. [1]

      任文慧凌文豪 . 社会养老保障和代际经济转移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 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38-47. doi: 10.12186/2024.02.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7
  • 文章访问数:  2276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9-02-08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养老金“五支柱”模式及其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凌文豪(1972-),男,河南省周口市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养老保障理论与实践。
  •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SH044)

摘要: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在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金“五支柱”模式分析框架下,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现有养老金模式发现:我国“零支柱”保障水平较低,“一支柱”可持续性堪忧,“二支柱”覆盖群体有限,“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四支柱”面临时代考验。应适度提高保障水平,稳步推动多层面保障;合理厘定各方权责,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有序推进扩面工作,使转移接续日趋精准;稳步推进个人税延,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产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引导家庭参与。如此,使各支柱功能明晰、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