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红十字文化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Chinese Red Cross culture history in the past 30 years
-
摘要: 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30年来,伴随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热的兴起,红十字文化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学界、业界分别从内涵、传播、本土化、影响等维度对中国红十字文化史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尚存在思维模式有待更新、研究内容需要拓展、资料的征引范围尚待扩大等问题。为此,可从新文化史、微观史、大众文化史等方面转换学术视角,增强历史意义的解释力,进而推动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激活学科生命力。
-
-
[1]
沈锡伦.红十字文化[N].中国红十字报,1994-07-08(03).
-
[2]
于清亚.红十字学研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
-
[3]
REEVES C B.The power of mercy: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1900—1937[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98.
-
[4]
江苏省红十字会.红十字运动传承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07.
-
[5]
葛道顺,杨刚,周勤勤,等.中国红十字运动文化和价值体系研究[EB/OL].(2020-04-13)[2023-12-11].https://pic.crcf.org.cn/attachment/20200413/e573dd43d30c4a2a86bc6eb69418cd92.pdf.
-
[6]
高鹏程.近代红十字会与红卍字会比较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
[7]
郭进萍,池子华.红十字标志保护史[N].中国红十字报,2017-05-19(03).
-
[8]
郭进萍.近代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的认知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3):93-99.
-
[9]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
[10]
郭进萍.从“博爱恤兵”到“人道、博爱、奉献”:谈红十字文化内涵的演变历程[N].中国红十字报,2018-01-16(03).
-
[11]
郭进萍.红十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874—1949[D].苏州:苏州大学,2019.
-
[12]
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2000(03):134-192.
-
[13]
曾桂林.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
[14]
李欣栩.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D].苏州:苏州大学,2016.
-
[15]
李欣栩.当代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D].苏州:苏州大学,2019.
-
[16]
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下卷[M].刘岳兵,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52-554.
-
[17]
徐国普,池子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为路径的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09(09):143-148.
-
[18]
池子华,郭进萍.关于修订《红会法》的若干建议[N].中国红十字报,2012-04-10(03).
-
[19]
池子华.从《红十字会条例》到《红十字会法》: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法制化进程[N].中国红十字报,2017-02-28(03).
-
[20]
周秋光,靳环宇.早期红十字会在中国的演变[N].光明日报,2006-02-21(11).
-
[21]
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
[22]
靳永震.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会字医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02):23-28.
-
[23]
李传斌.教会医院与近代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04):51-56.
-
[24]
郭进萍.传教士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1894—1912[J].关东学刊,2017(08):26-35.
-
[25]
池子华.略论孙中山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贡献[J].民国档案,2006(04):56-58.
-
[26]
池子华,马红英.孙淦: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先驱者[N].中国红十字报,2009-04-21(03).
-
[27]
简海燕,池子华.《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孙中山唯一译著的整理与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
[28]
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4):123-128.
-
[29]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
[30]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助1928至1930年西北华北旱荒述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5(02):180-184.
-
[31]
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389-456.
-
[32]
吕志茹,马红英.中国红十字会会史上的“红十字周”综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04):15-18.
-
[33]
岳鹏星.近代中国红十字会与慈善义演探析[J].社会科学动态,2020(03):101-107.
-
[34]
袁灿兴.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
[35]
胡晓强.中华传统文化与红十字精神[N].中国红十字报,2009-02-27(03).
-
[36]
朱文奇.中国与国际人道法[N].中国红十字报,2014-12-19(03).
-
[37]
梁铁民.红十字精神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N].中国红十字报,2019-09-10(03).
-
[38]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发展[M].胡宝华,译//常建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5.
-
[39]
郭进萍.江南慈善文化传统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兴起[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03):37-44.
-
[40]
傅亮.中国红十字会起源探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10(06).
-
[41]
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面旗帜:红十字同仁热议人道主义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中国红十字报,2017-01-24(03).
-
[42]
李鸿昌,朱友庆.浅谈红十字会实行两个转变[N].中国红十字报,1996-05-10(03).
-
[43]
杨红星.挫折后的振起:“1966—2004”[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358.
-
[44]
王燕.践行人道初心培育时代新人:从红十字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N].中国红十字报,2022-05-24(03).
-
[45]
郭进萍.红十字运动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66-73.
-
[46]
郭进萍.救亡与觉醒:基于近代女性红十字实践的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7):62-69.
-
[47]
郭进萍.中国红十字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
[48]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
-
[49]
朱从兵.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学术视角的转换[J].史学月刊,2009(09):7-10.
-
[50]
朱浒.祸兮福所倚:沈敦和从晚清官场到红十字会的转身之路[J].社会科学研究,2021(05):163-172.
-
[5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33.
-
[52]
亨特.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M].汪珍珠,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9-106.
-
[53]
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
-
[54]
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M].萧知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0.
-
[55]
王尔敏.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9(01):126-140.
-
[56]
筱崎守利.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国Red Cross活动状况[M]//李廷江,大里浩秋.辛亥革命与亚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91-303.
-
[1]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5656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