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像石(砖)中虎舞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刘永丽

引用本文: 刘永丽. 南阳汉画像石(砖)中虎舞的功能与文化内涵[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4): 102-108. doi: 10.12186/2020.04.016

南阳汉画像石(砖)中虎舞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刘永丽(1986-),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中国舞蹈史论。;
  • 基金项目: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育科研课题(KFWZYKY20192901);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ZXSKGH-2019-A019)

  • 中图分类号: K879.4

The func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iger dance in stone relief (brick) of Han dynasty in Nanyang

  • Received Date: 2020-04-14

    CLC number: K879.4

  • 摘要: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砖)最多的一个地区。南阳汉画像石(砖)保存着丰富的虎舞形态图像资料,在其中的“逐疫升仙”“方士升仙”“羽人·二龙穿壁·牛虎”等场景中,虎舞表达了汉代人们希望借助虎这一祥瑞神兽顺利升仙的愿望;在“虎食鬼魅·天马”“双鹿·人面虎”等场景中,虎舞表达了汉代人们祈求通过虎来驱鬼辟邪的思想;在“牛虎斗”“象人斗虎·牛”“斗牛牵虎”“格斗·刺虎·驯虎”“驯象·虎”等场景中,虎舞的斗兽娱乐功能非常明显。南阳汉画像石(砖)中保留的大量虎舞场景,蕴含了道教“永远长生、得道升仙”和佛教“脱俗升仙”的宗教文化内涵,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虎舞的功能经历了从汉代的祥瑞升仙、驱鬼辟邪、斗兽娱乐等,到明清时期的娱乐功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功能的演变轨迹。
    1. [1]

      李友华.虎图腾文化起源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1992(4):69.

    2. [2]

      徐永斌.南阳汉画像石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184.

    3. [3]

      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9.

    4. [4]

      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南阳汉画早期拓片选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76.

    5. [5]

      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40.

    6. [6]

      叶舒宪.中国虎文化图说[J].寻根,2010(3):31.

    7. [7]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探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1):65.

    8. [8]

      周凯模.祭舞神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87.

    9. [9]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0.

    1. [1]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
  • 文章访问数:  155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0-04-14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南阳汉画像石(砖)中虎舞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刘永丽(1986-),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中国舞蹈史论。
  •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基金项目: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育科研课题(KFWZYKY20192901);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ZXSKGH-2019-A019)

摘要: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砖)最多的一个地区。南阳汉画像石(砖)保存着丰富的虎舞形态图像资料,在其中的“逐疫升仙”“方士升仙”“羽人·二龙穿壁·牛虎”等场景中,虎舞表达了汉代人们希望借助虎这一祥瑞神兽顺利升仙的愿望;在“虎食鬼魅·天马”“双鹿·人面虎”等场景中,虎舞表达了汉代人们祈求通过虎来驱鬼辟邪的思想;在“牛虎斗”“象人斗虎·牛”“斗牛牵虎”“格斗·刺虎·驯虎”“驯象·虎”等场景中,虎舞的斗兽娱乐功能非常明显。南阳汉画像石(砖)中保留的大量虎舞场景,蕴含了道教“永远长生、得道升仙”和佛教“脱俗升仙”的宗教文化内涵,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虎舞的功能经历了从汉代的祥瑞升仙、驱鬼辟邪、斗兽娱乐等,到明清时期的娱乐功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功能的演变轨迹。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