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英剑.赛珍珠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4. 
 | 
						
					
							
									| [2] |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0-12. 
 | 
						
					
							
									| [3] | 钟明国.赛珍珠《水浒传》译本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4):60. 
 | 
						
					
							
									| [4] | 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122. 
 | 
						
					
							
									| [5] | 张志强.后殖民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J].中国翻译, 2010(2):44. 
 | 
						
					
							
									| [6] |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 [7] | 钟再强.试析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史上的几次重要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49. 
 | 
						
					
							
									| [8] | 唐艳芳.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J].外语研究, 2009(2):77. 
 | 
						
					
							
									| [9] |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 [10] | 涂兵兰.中西翻译伦理差异之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68. 
 | 
						
					
							
									| [11] | 孙建成.《水浒传》英译的语言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 [12] | 董琇.中国传统哲学对赛珍珠翻译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103. 
 | 
						
					
							
									| [13] | 张静.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翻译行为:赛珍珠个案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 2011(2):51. 
 | 
						
					
							
									| [14] | 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 [15] | BUCK P S.All men are brothers[M].New York:The John Day,1933. 
 | 
						
					
							
									| [16] | 陈静.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188. 
 | 
						
					
							
									| [17] |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3. 
 | 
						
					
							
									| [18] | 孙建成,温秀颖,王俊义.从《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西文化交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5):52. 
 | 
						
					
							
									| [19] | 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 
						
					
							
									| [20] | 李林波.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