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与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比较

田华静

引用本文: 田华静. 巴赫金与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比较[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2): 39-45. doi: 10.12186/2021.02.005

巴赫金与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比较

    作者简介: 田华静(1982-),女,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系统功能语言学。
  •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ZZJH-38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ZX003)

  • 中图分类号: B089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Marxist language views of Bakhtin and Halliday

  • Received Date: 2020-10-26

    CLC number: B089

  • 摘要: 巴赫金与韩礼德作为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语言观呈现出内在差异:在生成来源上,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性层面出发来形成其语言观,韩礼德则是在汲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来构筑其语言观;在研究重心上,巴赫金重点研究语言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交往性,韩礼德则重点探讨语言的起源和本质;在理论实现上,巴赫金建构了话语理论,韩礼德则创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此外,二者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又存在内在的互通性:在生成路径上,都是在对抽象客观主义语言研究传统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生成的;在研究路径上,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亚里士多德式”研究路径;在实现路径上,都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相比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二者在对语言的阶级性、语言的出发点和目的等方面的认识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 [1]

      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199.

    2. [2]

      BRANDIST C.Review article:Bakhtinology and ideology,dialogisme[J].Sheffield,1999:90.

    3. [3]

      SHEPHERD D.Reintroduction of the Bakhtin Circle[M]//BRANDIST C,SHEPHERD D,TIKHANOV G.The Bakhtin Circle:in the Master's Absence.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18.

    4. [4]

      MARTIN J R.Interviews with M.A.K.Halliday:language turned back on himself[M].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118.

    5. [5]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卷[M].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7. [7]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236.

    8. [8]

      MARTIN J R.Grammarmeets genre-reflections on the Sydney School[J].The Journal of the Sydney University Arts Assoction,2000(22):47.

    1. [1]

      陈建兵胡江南 .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3

    2. [2]

      马寒王琦 . 青年马克思的地租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0-18. doi: 10.12186/2025.03.002

    3. [3]

      徐苗 . 马克思早期探寻“物质利益难题”之路及其对国家治理实践的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 doi: 10.12186/2025.01.001

    4. [4]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5. [5]

      邹海贵谭雅佳 .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1

    6. [6]

      饶宝美张乾元 .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6-25. doi: 10.12186/2024.06.003

    7. [7]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8. [8]

      郭风英杨秋实 .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0-97. doi: 10.12186/2025.02.012

    9. [9]

      徐维刘洁 . 数字要素赋能中部地区崛起的 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47-54. doi: 10.12186/2025.03.006

    10. [10]

      李彦 .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辩证关系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16,36. doi: 10.12186/2024.05.002

    11. [11]

      项松林李千一 . 新质生产力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58-65. doi: 10.12186/2025.04.008

    12. [12]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13. [13]

      邹娜张西通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94-102. doi: 10.12186/2025.03.011

    14. [14]

      孙毅梁泽贤 . “腿(leg)”隐喻在汉英表达中的认知语言学阐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7-24. doi: 10.12186/2024.05.003

    15. [15]

      李佳怡贠佳可 . 历史·理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9-14,23. doi: 10.12186/2025.04.002

    16. [16]

      宁宇涵 .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意蕴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15-23. doi: 10.12186/2025.04.003

    17. [17]

      陶廷昌 . 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要概览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观照——基于五封书信的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17. doi: 10.12186/2025.01.002

    18. [18]

      朱荣英 .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论“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6(6): 3-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1

    19. [19]

      燕连福段朱清 .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标任务、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24-32. doi: 10.12186/2025.04.004

    20. [20]

      李燕武威 . 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内涵、原则与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33-40. doi: 10.12186/2025.04.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2513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0-10-26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巴赫金与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比较

    作者简介:田华静(1982-),女,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系统功能语言学。
  •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ZZJH-38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ZX003)

摘要: 巴赫金与韩礼德作为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语言观呈现出内在差异:在生成来源上,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性层面出发来形成其语言观,韩礼德则是在汲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来构筑其语言观;在研究重心上,巴赫金重点研究语言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交往性,韩礼德则重点探讨语言的起源和本质;在理论实现上,巴赫金建构了话语理论,韩礼德则创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此外,二者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又存在内在的互通性:在生成路径上,都是在对抽象客观主义语言研究传统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生成的;在研究路径上,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亚里士多德式”研究路径;在实现路径上,都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相比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二者在对语言的阶级性、语言的出发点和目的等方面的认识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