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到治理:社会心态视角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调整策略

苏慧丽

引用本文: 苏慧丽. 从建设到治理:社会心态视角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调整策略[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2): 50-56. doi: 10.12186/2020.02.007

从建设到治理:社会心态视角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调整策略

    作者简介: 苏慧丽(1984-),女,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CSH02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SH046,15BSH131)

  • 中图分类号: C913.9

From constructions steering governance: Adjustment strategy of mixed habitation based on social mentality

  • Received Date: 2020-01-26

    CLC number: C913.9

  • 摘要: 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一二线城市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的混合居住政策,通过混合居住模式达到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和促进社会融合等目的。然而从居住使用的社会心态角度来说,混合居住模式更容易导致居民形成不良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中高社会阶层的公平感较低、低社会阶层个体的精神健康不平等和不同社会阶层整体的社区感较差。我国城市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与大量流动人口的现实问题,促使混合居住模式在实践层面还应包括大量自发形成的混合居住社区类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的发展和研究路径需要从建设转向治理。作为社区治理难点的混合居住社区,应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策略回归到社区层面,深耕整体专业有效性,同时统合社区网络社群的互动平台,促进并塑造混合社区的积极社会心态,为混合居住社区治理模式提供新思路。
    1. [1]

      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10(6):685.

    2. [2]

      钟奕纯,冯健.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7(1):125.

    3. [3]

      吕程.大城市不同阶层居住生活方式的冲突与融合——居住混合与社会融合的理论、实践与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7.

    4. [4]

      麻宝彬,贾茹.中国公众住房政策公平感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2.

    5. [5]

      蔡明,白光润.混合居住社区的可行性研究——以万科城市花园与新江湾城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4.

    6. [6]

      WINTER I.Home ownership and political activism: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Housing Studies,1990(4):273.

    7. [7]

      JOHN R,ROBERT S M.Race,community,and conflic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8. [8]

      薛洁.关注公民公平感——我国部分公民公平感调查[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7.

    9. [9]

      李路路,唐丽娜,秦广强. "患不均,更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80.

    10. [10]

      李骏.城市住房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6.

    11. [11]

      GOODCHILD B,COLE I.Social balance and mixed neighborhoods in Britain since 1979:A review of discourse and practice in social housing[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1(19):103.

    12. [12]

      YANG H,RORY C.Living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urban China: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 across socio-economic gradient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7(4):911.

    13. [13]

      吴青熹,陈云松.主观阶层如何影响自评健康——基于八年全国调查数据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5(7):60.

    14. [14]

      KRAUS M W,PIFF P K,MENDOZA-DENTON R,et al.Social class,solipsisim,and contextualism: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J].Psychological Review,2012(3):546.

    15. [15]

      梁樱.环境污染感知与精神健康不平等——基于压力过程模型的视角[J].社会发展研究,2017(4):43.

    16. [16]

      BRIGGS X S.Brown kids in white suburbs:Housing mobility and the many faces of social capital[J].Housing Policy Debate,1998(1):177.

    17. [17]

      仲继寿,赵旭.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实态调查研究(一)[J].住宅设计,2010(1):16.

    18. [18]

      茹伊丽,李莉,李贵才.空间正义观下的杭州公租房居住空间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4):107.

    19. [19]

      MEYER I H.SCHWARTZ S,FROST D M.Social patterning of stress and coping:Disadvantaged social statuses confer more stress and fewer coping resource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8(3):368.

    20. [20]

      柴梅,田明华,李松.城市社区认同现状及重塑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11):70.

    21. [21]

      DALTON J H,ELIAS M J,WANDERSRNAN A.Comminty psychology: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193.

    22. [22]

      凌辉,朱阿敏,张建人.社区感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6(2):58.

    23. [23]

      刘晔,潘卓林,冯嘉旋,等.中国大城市保障房居民情绪幸福感影响因素——以广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9(2):180.

    24. [24]

      谷玉良,周盼.城市混合社区的衰落与边缘化风险[J].人文杂志,2015(4):102.

    25. [25]

      姚进忠.项目制: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专业策略[J].社会建设,2018(2):70.

    26. [26]

      王杨.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以全国首个城市"慈善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为例[J].中州学刊,2016(7):77.

    27. [27]

      吴青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关系构建与演化逻辑——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服务[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6):117.

    28. [28]

      宋梅.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社区社会资本重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8.

    1. [1]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2. [2]

      关小克王建骁 .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53-60,71. doi: 10.12186/2024.06.007

    3. [3]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4. [4]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5. [5]

      杜琳宸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0-107. doi: 10.12186/2024.05.013

    6. [6]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1632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0-01-26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建设到治理:社会心态视角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调整策略

    作者简介:苏慧丽(1984-),女,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 郑州轻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CSH02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SH046,15BSH131)

摘要: 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一二线城市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的混合居住政策,通过混合居住模式达到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和促进社会融合等目的。然而从居住使用的社会心态角度来说,混合居住模式更容易导致居民形成不良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中高社会阶层的公平感较低、低社会阶层个体的精神健康不平等和不同社会阶层整体的社区感较差。我国城市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与大量流动人口的现实问题,促使混合居住模式在实践层面还应包括大量自发形成的混合居住社区类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的发展和研究路径需要从建设转向治理。作为社区治理难点的混合居住社区,应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策略回归到社区层面,深耕整体专业有效性,同时统合社区网络社群的互动平台,促进并塑造混合社区的积极社会心态,为混合居住社区治理模式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2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