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张函 张三萍

引用本文: 张函, 张三萍. 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5): 37-42. doi: 10.12186/2020.05.006

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作者简介: 张函(1996-),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新儒学;张三萍(1965-),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新儒学。;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YJA710042)

  • 中图分类号: G12

On Feng Youlan's theory of life realm

  • Received Date: 2020-06-07

    CLC number: G12

  • 摘要: 冯友兰以觉解程度为标准,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的人拥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人生意义。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过于关注和强调个体的精神感受,仅仅依靠觉解程度来区分境界的高低,脱离社会存在空谈精神境界,忽视了社会存在的作用。然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用西方实在主义哲学,特别是逻辑分析方法,改造程朱理学,完成了理学的现代化转型,进而为人生境界论提供了本体论证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人文思想,充满了对社会人文和道德的关切,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人们追求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
    1. [1]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307.

    2. [2]

      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3.

    3. [3]

      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4]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71.

    1. [1]

      杨波卞京 . 国外概念整合研究的新动态与趋势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25-36. doi: 10.12186/2024.05.004

    2. [2]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3. [3]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4. [4]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2763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0-06-07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作者简介:张函(1996-),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新儒学;张三萍(1965-),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新儒学。
  •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YJA710042)

摘要: 冯友兰以觉解程度为标准,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的人拥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人生意义。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过于关注和强调个体的精神感受,仅仅依靠觉解程度来区分境界的高低,脱离社会存在空谈精神境界,忽视了社会存在的作用。然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用西方实在主义哲学,特别是逻辑分析方法,改造程朱理学,完成了理学的现代化转型,进而为人生境界论提供了本体论证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人文思想,充满了对社会人文和道德的关切,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人们追求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文献 (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