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段到目的: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兼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

彭小伟 张雷

引用本文: 彭小伟, 张雷. 从手段到目的: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兼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4): 26-34. doi: 10.12186/2024.04.004

从手段到目的: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兼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

    作者简介: 彭小伟(1981—),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嘉应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张雷(1982—),男,山东省济南市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劳动教育。;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15)
    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Cgpy22026)

  • 中图分类号: A81;D091

From means to purpose: The inner logic of Marx's theory of labor liberation—With a concurrent discussion on Arendt's significant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

  • Received Date: 2023-12-03

    CLC number: A81;D091

  • 摘要: 在人本学意义上,马克思的劳动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双重属性。在他看来,劳动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但是,阿伦特却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将劳动的目的属性和手段属性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一种乌托邦。事实上,马克思并不否定劳动的手段属性,其理论所要批判的是:在无限增殖的资本魔咒下,劳动沦为了只剩下手段属性的谋生工具,工人成为资本主义机器体系中的一个“部件”,人沦为了机器。就此而言,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旨趣在于消除被异化了的劳动“经济必然性”,恢复劳动手段和目的的双重属性。以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为切入点,梳理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科学内涵,回应各种针对马克思劳动解放学说的质疑,而且有助于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 [2]

      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5. [5]

      阿伦特.人的境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 [6]

      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J].河北学刊,2012(5):16-28.

    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9.

    10. [10]

      孙乐强.马克思“机器论片断”语境中的“一般智力”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4):10-18,122.

    11. [11]

      HARRY B.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98:54.

    12. [12]

      夏永红,王行坤.机器中的劳动与资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机器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53-61.

    13.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3.

    14. [14]

      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15-22.

    15. [15]

      王贵明.论对经济必然性的扬弃[J].重庆大学学报,2000(6):123-127.

    16.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17.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3.

    18. [18]

      孙乐强.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16(9):8.

    1. [1]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2. [2]

      郑世保荣滢滢 . 高校学生间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79-85. doi: 10.12186/2024.05.010

    3. [3]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4. [4]

      杨波卞京 . 国外概念整合研究的新动态与趋势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25-36. doi: 10.12186/2024.05.004

    5. [5]

      孙小龙李子华 .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01-110. doi: 10.12186/2024.06.013

    6. [6]

      姚磊庄晓伟 .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56-64. doi: 10.12186/2024.05.007

    7. [7]

      蒲传新 . 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要求——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0. doi: 10.12186/2024.05.001

    8. [8]

      郑永君张金行 .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关中A村的案例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61-71. doi: 10.12186/2024.06.008

    9. [9]

      马雪 . AIGC技术在新闻内容自动化生成中的应用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8-114. doi: 10.12186/2024.05.014

    10. [10]

      孙毅梁泽贤 . “腿(leg)”隐喻在汉英表达中的认知语言学阐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7-24. doi: 10.12186/2024.05.003

    11. [11]

      宋德涛 . 政府职能转变驱动营商环境优化的现实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73-78. doi: 10.12186/2024.05.009

    12. [12]

      潘照东 . 权利本位语境下认罪认罚量刑从宽的路径优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86-92. doi: 10.12186/2024.05.011

    13. [13]

      关小克王建骁 .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53-60,71. doi: 10.12186/2024.06.007

    14. [14]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15. [15]

      李彦 .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辩证关系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16,36. doi: 10.12186/2024.05.002

    16. [16]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17. [17]

      杜琳宸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0-107. doi: 10.12186/2024.05.013

    18. [18]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19. [19]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20. [20]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505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3-12-03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手段到目的: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兼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

    作者简介:彭小伟(1981—),男,广东省茂名市人,嘉应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张雷(1982—),男,山东省济南市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劳动教育。
  • 1. 嘉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 2.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15)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Cgpy22026)

摘要: 在人本学意义上,马克思的劳动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双重属性。在他看来,劳动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但是,阿伦特却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将劳动的目的属性和手段属性割裂开来,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一种乌托邦。事实上,马克思并不否定劳动的手段属性,其理论所要批判的是:在无限增殖的资本魔咒下,劳动沦为了只剩下手段属性的谋生工具,工人成为资本主义机器体系中的一个“部件”,人沦为了机器。就此而言,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旨趣在于消除被异化了的劳动“经济必然性”,恢复劳动手段和目的的双重属性。以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为切入点,梳理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科学内涵,回应各种针对马克思劳动解放学说的质疑,而且有助于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